汉语大全>诗词鉴赏>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诗歌鉴赏指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河北保定定州   车兴泽

[教学要点]

1、了解诗歌按内容和形式的分类。

2、总结诗歌鉴赏常识,答题方法,诗歌意象,进而构建诗歌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诗歌按内容分类

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二、古典诗歌按形式分类

古典诗歌也称古诗,通常分为诗、词、曲三部分。

绝句四句一首的诗叫绝句。每句五个字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八句一首,对字数、押韵、平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而且中间四句必须用对仗(指平仄、词性、句型相对)的诗叫律诗。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中的每两句叫一联,一联中的上联又叫上句、出句,下联又叫下句、对句。律诗八句四联顺次的名称是首联(第一、二两句)、颔联(第三、四两句)、颈联(第五、六两句)、尾联(第七、八两句)。

排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句两两都要用对仗。

词又叫长短句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有平仄规定、有固定字数、在固定部位押韵的诗。词最初是配乐的,后来才和乐曲分离,成为抒情诗的别体。词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和韵数。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词人作词依据词谱,所以习惯上称作词为“填词”。 

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和词有词牌、词谱一样,曲也有曲牌、曲谱,作曲也必须依据曲谱。曲与词的最大区别在于词有固定的字数,而曲却可以增加衬字,没有一定的字数。另外,曲韵和词韵也是不同的。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四、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五、诗歌鉴赏的题型及答法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象中的“象”即托物言志的“物”和借景抒情的“景”;意即托物言志的“志”和借景抒情的“情”,意象组合成画面,画面彰显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托物言志,如《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又如“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皮书54页)反衬又有①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②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③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姜夔《扬州慢》中“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又如李白的七绝<>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中唐刘禹锡的<>等。

(3)对比。陆游《诉衷情》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又如《鹧鸪天》(辛弃疾)“过去——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现在——春风不染白髭须,换得东家种树书。(效果)——突出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感慨。”;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辛笛《风景》中的"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4)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⑸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⑹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⑺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皮书64页)。又如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白皮书55页)。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辞。

(2)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拟人。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此外还有设问,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反问,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白皮书64页)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诗歌的意象

月思乡或渲染凄凉气氛: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琵琶行中关于月的诗句

菊高洁或隐逸: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梅高洁或脱俗: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 王冕《白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柳离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梧桐凄凉或悲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杜鹃凄凉或哀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  王令《送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雁思乡怀亲或羁旅之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寒蝉悲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

七、根据诗句体会情感

思乡怀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离愁别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 《送李端》 

凄凉忧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高洁品格: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竹里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边塞生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象同意异:此三句中,都用了“猿”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愉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兴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凄苦)

这些句子中,都用了“酒”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忧)

                                                 2008年5月1日

 【篇二】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教案

《渔家傲》秋思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

【篇三】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同学们,赏析诗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是的。今天,我们来谈谈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是词牌名,对我们初中同学赏析诗词没有什么用处。“秋思”是题目,而题目对理解诗文有重要的作用,万万不能忽视。直白的理解就是“秋天的思念”。思念什么呢?我们学过马致远的“秋思”,可不可以借鉴一下呢?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秋思”是表现天涯游子的羁旅愁苦的,思乡,以至于肠断,真切动人。范仲淹的秋思呢?有无相通之处呢?看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和哪儿的秋景“异”呢?了解背景我们会发现,是和作者的家乡江南一带比较。思乡之情已经见出端倪。下文自然是写有何异处了。“雁去无留意”,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一队大雁排着人字形雁阵朝南飞去。不免起来归心。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我们自然会这样想。不急,往下看。“四面边声连角起”四周响起了边塞特有的凄厉的号角声,令人心寒。“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仅10个字便为我们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日落千嶂,长烟锁山,一座孤城城门紧闭,提醒着戍边将士战事吃紧,边患未平,归家是不可能的。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思归,而家远在万里之遥。万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遥远,更是时间上的遥远,——遥遥无期啊。诗人只能把思乡的愁苦寄托在酒中了。因为将士的责任在肩。“燕然未勒归无计”好一个辛酸的“归无计”!在这矛盾的心绪下,夜深人静,远方传来幽怨的羌笛声,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征人凯旋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思亲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亲爱的同学,你从以上的文字中学会赏析诗词的方法了吗?对!审读题目,结合背景。斟词酌句,想象体会。还可以拿相关的题材的诗词做比较,以便事半功倍,深度理解。

【篇四】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渔家傲赏析(1)

(一)赏析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表现的画面。(2分)

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

2、下阕表现了守边将士异常复杂的心态,你能对这种

心态作简要的分析吗?(2分)

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揭示词的主旨的句子是5、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表达技巧。(3分)6.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7、上片以“领,描写了“”、“”“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8、下片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1)写出塞外的奇异风光;(2)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

急;(3)为下阙抒情作铺垫。

10.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

【篇五】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

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

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

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

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篇六】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渔家傲秋思诗歌鉴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兼管延州(今陕西延安),地处边塞,荒漠孤寂,与羌人为邻。他率领将士戍守边城四年之久。本词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三、【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③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④角:军中的号角。

⑤千嶂:崇山峻岭。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四、【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五、【简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六、【赏析】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

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

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肃杀、荒凉战地风光的描绘,婉转地传达出戍边将士的爱国激情与浓重思乡的矛盾情绪,抒发了词人沉郁的爱国之情及忧患意识。

八、【写法举要】

1、用典。“燕然未勒”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2、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九、【相关试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睡觉(2分)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3、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

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篇七】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赏析范仲淹的

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

乡忧国的情怀。

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不多于100字)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答案:1、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2、将军白发征发泪3、C4、略

1、(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1)D(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2、(遵义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答: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答: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答案: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21、上阕侧重于描写,

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

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3、(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案:(1)本题2分,一点1分。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

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本题1分。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

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

“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本题2分。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4.(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点有分析诗歌内容、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等。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霜满地”不是指如霜的月光,是指满眼的白霜遍地,秋景之一。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无锡市)《秋词》与《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练习:①、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诗曲对比阅读。《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抒发了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惯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此题宜用联想法和筛选法做,通过联想,A项作者、作品与朝代有一定的关系,将唐

诗宋词元曲一般规律与具体诗词相结合,BCD是对诗意象、意境和主旨的理解,同一首诗,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是情景交融的。BC两项都是颂秋,D项却说成悲秋,显然是错误的。答案:D

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③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豪放热情,乐观向上的情怀),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苦的思想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④默写表现思乡之情的名句三句。

二、品读《天净沙•秋思》,填空答题。(5分)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秋思之祖”〈1分〉思乡(2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分)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答案: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欣赏下列诗歌,完成6——8题。(7分)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2分)

7.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8.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答案:6.坟墓海峡(1分,每空0.5分)家国之思(1分,意近即可)7.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2分,句子0.5分,理由1.5分,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8.“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3分,每处1.5分,意近即可)

三、辽宁省(课改实验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答案:C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简析: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的吟诵“闻笛赋”表示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2题。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诗的内容、思想情感方面考查学生。第(1)题扣住“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第(2)题“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五、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简析: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自己与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的意思不同。“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的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

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深情。诗人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

1、古诗文默写。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

是:;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2)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

(3)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句是:“,。”

(4)李商隐《无题》中表现男女间坚贞爱情的诗句是:,

(5)李商隐《无题》中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的脍炙人口的句子是:,

(6)歌颂和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的,。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一、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涨满了秋池。

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

答: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