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赏析
详细内容
'【篇一】饮酒其五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篇二】饮酒其五赏析饮酒二十首(其五)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辨:辨识。[1]
白话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饮酒其五赏析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007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1.B2.B3.悠然,闲适,恬淡,自然4.“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6.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7.:“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8.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是说理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意境。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B“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这首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2.用设问,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
相伴飞回鸟巢,归隐上林。
4.D
5.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的心境。
6.前人评述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的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7.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悠然)
8.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和平、闲适、恬淡)的特征。
9.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一句的含义?
【篇三】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阅读鉴赏及答案《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背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全文▲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哪几句诗是写景的?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
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篇四】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解析《饮酒》其五解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望岳》【诗文赏析】饮酒其五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饮酒其五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
【篇五】饮酒其五赏析悠然南山情——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悠然南山情
——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诗人归隐之初所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在陶渊明的组诗中,其篇数为最多,这显然与诗人的“性乐酒德”有关。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组诗中的其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此诗也是陶渊明诗意象的顶峰。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拜托尘俗烦扰后的感受,是一种避世的态度,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是诗人所不耻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恐怕还是诗人自己在心灵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为物役,即使身处“无车马喧”的偏地,也仍然会为凡事俗情所羁绊。这正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汲汲于名利,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此中“真意”,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又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这偶然无心的情与景,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意之境的无意识投射,这里相与还归的鸟儿和悦欣慰,它们没有了彷徨,没有了迷茫,也没有了离群之悲伤。这种澄明无碍自由自在的心灵使万物都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情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易懂,然而内蕴却很深,需要
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体会。就这首诗来说,它便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于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就算拿到现今社会来说,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一些物质的追求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宁静起来,就不会被物欲的社会所吞噬,顺应本意活着才是生命的真谛。
【篇六】饮酒其五赏析饮酒诗词及赏析《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其十一
【篇七】饮酒其五赏析饮酒赏析饮酒(其五)赏析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背景: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体现了陶渊明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
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登幽州台歌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饮酒其五赏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记住)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预习小测
1,陶渊明(365—427),字(一说名潜,字渊明),号。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著有《》。
2,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颂、抒发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饮酒》组诗共首,这是第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3,理解记忆
(1):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
(2)被谢榛称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句子是。
(3)全诗的点睛之笔是:
(4)《饮酒》既抒发了,又蕴含着
(5)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悠然见()南山,独怆()然而涕()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预习小测检查,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2、进一步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朗诵法
3、背诵默写《饮酒》《登幽州台歌》
四、传授新课
《饮酒》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简单理解诗句
4、朗读节奏的学习,正确的节奏可以帮助理解诗句。
5、齐读和个人朗读,并要求背诵。有感情的诵读。
6、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7、课堂训练
《登幽州台歌》
1、解题和了解写作背景
2、划分朗读节奏
3、把握作者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当堂默写,并交叉改写,统计本节课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