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唐代,诗

唐代,诗

详细内容

篇一:《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摘要:

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以下即是唐朝诗歌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文:

初唐诗歌

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杨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的催发了文学的变化。相较于隋朝,它明显表现为:理论上阐述了对南北文学传统的清醒认识;实践上无论创作题材还是形式技巧均有改观,这在初唐贞观年间的文坛上体现的较为清楚。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魏征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张和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自弹心曲,为贞观诗苑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但初唐时期,诗坛基本上还是笼罩在南朝颓靡浮艳的宫体诗风之下,由于这个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如上官仪、“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佺期、宋之问。他们明显受到南朝诗风的影响,大都离不开应制、奉和、闺阁艳情及游宴生活,形式上追求辞采华艳、绮错婉媚,而内容空洞、感情贫弱。然而,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也在感召着诗人的创作灵感,清新刚健的新诗风开始显露出来。

这一时期,真正能反映时代精神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是新兴的一代诗人,年辈不一,诗歌创作各具特色,“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然而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点:“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出身庶族,活动于宫廷之外,社会阅历丰富。在国运昌隆、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怀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在进仕之路上,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行为浪漫,狂放狷介、恃才傲物的禀性气质又颇受时人谤议,始终蹉跎官场,屡遭打击,

竟致潦倒终生,空怀报国之志,结局相当悲惨。然而他们却继承寒士文学的传统,不满宫廷诗歌的创作模式,出于相同的认识,勇敢的举起反潮流的旗帜,批判“龙朔文场变体”。他们于“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他们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逐渐扩展宫体诗的表现内容,将诗歌从狭隘的宫廷世界转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初唐时期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刘希夷、张若虚继踵卢、路,长于歌行,两人的创作成就,标志着六朝后期所酝酿发展的歌行体已完全成熟,他们的建树影响很大,竟使歌行在卢、路之后,成了唐代诗坛一种重要体裁。刘希夷注重淘漉前人的成果,熔裁提纯,创造出婉丽明畅的风格和以象尽意、情理相生的诗境,为写歌行的继承者开辟了一条门径。张若虚则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之中,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使意境的刻画达到了高超的水平,预示着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

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在诗歌创作中他从根本上抛弃了宫体,继承《诗经》、《楚辞》托物寄意的比兴手法,他反对那种柔弱纤细、崇尚形式的诗歌,向后世的创作者展示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盛唐诗歌

盛唐是唐朝的鼎盛阶段,唐诗也迎来了第一个创作繁荣时期。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国势的空前强大给诗人的精神面貌以深刻的影响,这时期的诗人充满了自信和幻想,摆脱束缚、张扬个性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展现着广阔壮大的境界,充满着昂扬奋发的精神,蕴含着明朗浓烈的感情。诗人在创作中,不仅努力营造出完美的诗歌境界,同时也努力追求清新流丽的自然之美。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盛唐前期比较有影响的诗人,概略来说是:资深位显的张说、张九龄;职低诗少的王翰、王之涣;诗名远扬却终生未仕的孟浩然。张说在盛唐时期的文坛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山水诗给盛唐前期的诗坛增添了山水佳什,它们透出的神韵被认为是“巴陵之作,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张九龄最有文学价值的诗章,是他在荆州所写的《感遇诗》十二首,均为兴托讽谏之作,对促进初唐诗风向盛唐深入转化有着一定效力。一言以蔽之,盛唐前期的二张,扩大了陈子昂的文学成果,特别在创作实践上进一步证实其诗歌革新理论的深远意义,有力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个性。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孟浩然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群中是接二张之后的先导者。他运用格律严整的形式写出了意态纷呈的诗篇。他善用白描把捕捉的形象以水墨写意的画法表现出来,风清骨秀,韵致飘逸。他的恬淡清远的诗风,淡化意象、突出兴味、注重传神的艺术经验,在王维之前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拓新一境。储光羲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群中,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他能注意观察乡间生活的细节,逼真描绘某些时刻特有的情趣和具体的劳动情境。常建因他的出世避俗思想较一般诗人浓厚,故其山水诗形成了以仙境和禅境为主的基本特色.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体中,王维是稍后于孟浩然的又一位拓疆者,两人的创作实践突破了“诗言志”的理念,为诗歌发展增添了新质,提升了诗歌的美学意义。由于他们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艺术修养、仕隐心态和生活地域等条件的差异,在诗歌取材、造境、风格诸方面,各标风韵,形成了山水田园诗创作在南北两地争奇斗艳的新局面。

王维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如果结合他的生平阅历,依题材归类,大体可以看出,前期创作的幽愤诗和边塞诗较为出色,后期则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他的幽愤诗多是将心中的不平之气化为激愤的诗篇,有着较为强烈的批判精神。边塞诗多描写将士跃马横戈、驰骋沙场的战斗豪情,与不畏艰苦,献身祖国的崇高品质。而最能展示王维过人诗才的是山水田园诗,其田园之作充溢牧歌情调,表现闲逸萧散的旨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王维对田园诗的创作之初,突出表现在把封建主义的田园意识转化为高雅优美的诗篇,丰富了诗美的艺术内涵。王维山水诗的写作吸收了谢灵运的诗歌精致淡雅的旨趣,改造其平铺直叙的笔路和堆垛意识的呆板格局。王维以画入诗并形成了他的山水诗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首先,可以从其诗篇中看出绘画的“经营布置”技巧。其次,他凭借画家对光线的特殊敏感,准确适时的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反映千汇万状的景象。再者,王维深谙音乐,尤善弹奏,他将曲趣入诗,形成乐声诗。最后,王维诗语言凝练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变化灵活,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王维诗风格多样,慷慨悲壮、雄浑刚健者有之,秀丽精工,高洁丰润者有之,而以淡雅幽远为主。对其诗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楚辞》、陶渊明和谢灵运。他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染有骚体的一往情深,含英咀华,成为盛唐诗坛的开宗立派大师。

边塞诗派以王之涣、李颀、王昌龄、崔颢、高适、岑参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其中高适和岑参的影响更甚。高适的边塞诗可以概括为:

第一,歌颂边庭将士保国御虏、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第二,像组诗《蓟门行五首》其一,为孤苦伶仃的边塞老兵代言,倾诉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其二,对戍边战士惨遭压榨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三,在讽刺边将奢侈专横的同时,表达对长期征战不得反乡归里的戍卒的关切。

第三,提出消弭边患、民族和睦的理想。高适的创作为盛唐诗歌开拓了题材和意境,享有“独步诗名在”的称赞。

岑参的边塞诗按其内容归类大致可分为三方面:

第一,以雄壮有力地笔触描绘积极奋发的戎马生活和英勇无畏的战斗豪情、饱满昂扬的爱国精神。

第二,以浓墨重彩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风光,以及对奇特自然现象、地理形貌、气象变化的惊异感觉。

第三,以怡悦深情的笔调描写边塞风俗,表现名族之间的友好情谊。除边塞诗之外,岑参还写了很多赠别酬答,感叹身世,忧怀民生,眷乡行役等内容的诗章,其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亦不可否定。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是继陈子昂之后,能够自觉地发扬从《诗经》、屈赋到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古典诗歌关系政治、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的诗人。李白又是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有着复杂思想、强烈个性和创新意识的诗人,因此,他的创作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盛唐诗坛上他和杜甫一起成为弘扬传统、奋力创新的卓越代表。

第一,李白诗歌关心国运民生,自觉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实际上,李白诗歌对唐王朝存在的各种严重政治问题与社会弊端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和批判。首先,诗人较早的揭露了盛唐时期统治集团的昏庸与腐败。其次,李白诗歌犹如政治风云的晴雨表,反映了重大的时局变化。再者,李白直接写普通劳动人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表现的思想内容却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第二,高唱理想壮志,宣泄悲愤怨怒,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变现了藐视权贵和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以及自负独立、不肯屈己下人的抗争精神,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境界。其一,抒发雄心抱负及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愤,是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显著标志。其二,在描写对权贵的态度和追求个人自由的内容上,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及兀傲不驯的抗争精神,远超当时和前代诗人。

第三,李白描写山水题材的诗歌不拘一格、千姿百态,于盛唐山水诗人群体中自成一派,展示了山水诗创作的新变化。

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诗歌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李白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对前人积累的创作进行筛滤、熔铸,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提升了古代诗歌的艺术品位,在塑造形象、抒情表意、驾驭诗体、驱遣语言和构建风格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有力的促进了诗苑盛唐气象的到来。

第一,李白的诗歌创作深受屈原、曹植、鲍照等人诗美的浸润,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写景之作,通常带有强烈的主体精神,生动的展示出个性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

第二,李白传承庄子的美学精神,突破常人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展开丰富而奇幻的想象,打破物我界限,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意志和情境,创造出波诡云谲的诗境。

第三,李白注重从前辈诗人的创作及绚丽多姿的民歌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艺术滋养,坚持因革出新,表现了自如驾驭多种诗体的娴熟技巧。

第四,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其中雄奇飘逸、豪迈奔放者有之,清新俊爽、明丽精美者亦有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是盛唐诗歌创作中理想追求的豪放风格和要求自由、发展及解放精神的集中代表。李白的身上集中了盛唐时期的万千气象,表现了那个恢宏的时代,在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人生抱负的强烈追求和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李白的诗处处挥洒着自信与豪放,时时洋溢着理想与浪漫,因而,他的诗明朗而奔放,热情而欢快,丰富的想象与意境的灵动完美交织,壮观奇景与风神情韵自然天成。李白是盛唐的李白,盛唐是李白的盛唐。

篇二:《诗的唐朝》

《诗歌唐朝》:唐诗气象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王安石认为,典雅优美的好诗句,被杜甫都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一代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cheng),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那一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陕西商州,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闲官,一个副使。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李花开。那天早晨起来,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

有两棵桃树和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多了一点春光。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断,树枝都吹折了。{唐代,诗}.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他写的景比较少见,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第二,这首诗歌的构思比较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它们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

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父亲大人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

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我家的围墙很低,很矮,这毕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春风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上面还开着花。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它们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儿子说他的诗是抄杜甫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跟杜甫写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王安石刚才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等,等等。那么多好的诗人,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好诗,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样的叹息。

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给朋友杨霁云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唐诗: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了。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是唐诗,我要倒过来说,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有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到了唐朝,诗歌就空前的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唐朝全社会都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上层统治阶级。唐朝有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设计。当英国人知道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通过考试方式,他们非常惊讶。

唐代的科举有几种,最多的一类叫明经科,还有一类叫进士科。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假如一个人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会说,这个人没出息,三十岁才考上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

考进士很难,不停地考,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进士了,人家就说他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所以叫五十少进士。

唐朝考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一首诗,写一篇赋,其中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写诗,练习写诗。这样,对全社会重视诗歌,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一个名词,叫行卷。古人写的作品,古人写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是一张一张纸订起来的,古人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卷。现在我们所说的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延用古人的说法。

什么叫行卷呢?行就是送,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唐朝进士考试,跟宋以后的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卷送上去以后,有专人负责重抄一遍,然后再进行批阅。所以批阅卷子的人,不知道是谁写的。唐朝不是,试卷上就写着,这是谁的考卷。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考生在考前有没有名声有关。或有没有人推荐他,假如有宰相,公主等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一来,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好好写诗外,平时还要做一系列工作,这就是行卷。把自己写的作品卷好后,到处去送给有关人员,让他们先看看,帮我推荐推荐。实际上,唐朝的行卷之风,对诗歌的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王维在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其他人就说,他的诗写得也好。公主再看他写的诗,觉得不错,于是就马上推荐。公主发话了,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果然当年就录取了。

唐朝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在唐朝,上至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很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

有一年,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前,举行诗歌大奖赛,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评委坐在彩楼上,百官在楼下,每个人写一首诗来参加比赛。诗写完后交上去,过了一会,凡是没有被评上的,就把你写的诗,从彩楼上扔下去。只见那个纸片,像雪片一样,从彩楼上飘下来。下面的人都去捡,一看这张是李四的,收起来,说明你落榜了。那张是张三的,也收起来。不一会时间,大部人都拿到自己写的诗。

最后,只有两个人没有拿到,一个叫沈佺期,一个叫宋之问,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彩楼上,进入最后一轮的PK。这二位就是当时齐名的诗人:沈宋。又过了一会,一张纸片飞下来,大家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说明宋之问获奖了,第一名。

总评委是上官婉儿,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士,武则天非常欣赏她。选完以后,上官婉儿就出来进行点评,为什么这两个人的诗,最后选上宋之问的?

上官婉儿说,这二位的诗,前面部分写得都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沈佺期的是: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宋之问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意思没有完,尚有余味,让你自己去联想回味,所以高人一畴。沈佺期听了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在洛阳龙门,举行了一场诗歌大奖赛。大家写诗,由武则天亲自评选。武则天性子急,卷子还没有收齐,她把第一名就评出来了。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一领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这是武则天给的,是皇帝赏的。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无尚荣耀。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了上去,武则天一看,写得更好。武则天下令东方虬,请把你的锦袍脱下来,让宋之问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重视诗歌,你能在这种场合得到最高奖赏,是非常光荣的。最高领导重视诗歌,对于社会风气,乃至整个社会诗人的写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离开帝王将相,再去看看民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也是一样。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古代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招牌,就是挂一面旗,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个记号,就叫画壁。

盛唐时期,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一个叫高适,一个叫王之涣。这一天,他们在长安相遇,一起来到一家酒店喝酒。一边喝,一边就谈谈诗。过了一会,来了一群歌女,她们坐在酒店的那一头。三个诗人就说,平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我不服你,你不服我。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唐代的歌女,她们唱的流行歌曲,都是有名的唐诗。

三个诗人说,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歌女唱谁的作品多,就说明他的诗歌写得更好,更有名。果然,歌女们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他背后的墙上划一个记号,一边画,一边说,唱我的绝句一首。

过了一会,第二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五言:

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

这是高适一首五言古诗中的开头四句,可独立成篇。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他后面的墙上划一道,绝句一首。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七言绝句: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唐代,诗}.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又是王昌龄的一首,叫《长信秋词》,王昌龄更加高兴,回过头去,又画了一道,绝句两首。

这时,王昌齿和高适就朝着王涣之笑。王涣之脸上挂不住了,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刚才唱歌的三位歌女,长得都不怎么样,她们唱的诗也一般。你们看,那个长得最漂亮的还没唱,等一会她唱,如果还是你们的作品,我甘拜下风。

过了一会,第四个歌女站起来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非常高兴,真的给他说中了,于是,三个人哈哈大笑。

那边的歌女听到这笑声,有一个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个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身边。于是,歌女们就都过来,向三位诗人行礼,并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

这个故事说明,在盛唐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普遍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诗。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九江,当时叫江州。到了江州以后,他才写出了《琵琶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被贬官对他来讲成了一件好事。

到江州后,白居易写过一封信,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元稹,他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至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路过许多乡间的小学校,和一些寺庙,在墙壁上,柱子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题着我写过的诗。一路上,碰到一些男男女女,有的是种地人,有的是出家人,他们也往往能背诵我写的诗。大家都喜我写的诗,我很高兴。

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热衷的读者,一个人非常崇拜他的人。此人姓葛,名字已无法查证。葛某人喜欢纹身,在他身上纹的不是青龙,不是白虎。他全身,从前胸到后背,从手臂到大腿,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共三十余首。你问他一句白居易的诗,他马上可以告诉你在他身上的什么部位。他这样走来走去,人人都能看到白居易的诗,活像一块流动的诗板。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故事。有位诗人叫李涉,名气当然没有白居易的大,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有一次,他去旅游,路过一个叫井阑沙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是皖口镇周边的一个小村庄,在长江边上。他在井阑沙写了一首诗,前两句是: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黄昏时分下起了细雨,走到江边一个村庄,突然来了一帮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绿林豪客,绿林好汉。李涉带了一个书僮,正想投宿,船还没有靠岸,被一伙强盗挡住,让他留下买路钱。书僮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他是李涉,是诗人。问了一句:你真是写诗的李涉吗?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了,你写一首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一首诗,后两句是: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跟你一样,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像你这样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世界上的强盗多的是,但你没事。

强盗拿到李涉写的诗后非常高兴,不但没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出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你是大诗人,这是我送给你的一点礼物,请收下留作纪念吧!{唐代,诗}.

这个故事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写诗,唐诗要不好也难。

《诗歌唐朝》:诗抒胸怀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唐诗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歌中描写的对象不同,表现的风格不同,但却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咏怀诗。

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感想,情感,写他的精神活动。中国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西方的诗歌跟中国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读西欧的诗,很多是叙事诗,从《荷马史诗》开始,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唐诗当然也一样。

咏怀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现有作品来看,也确实是这样。那么,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呢?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是魏征写的《述怀》。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天下还没有太平,正处在开国战争之时,《述怀》写他归顺唐朝以后,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参加过很多次战争,生活艰苦而紧张,他有一些感想,这首诗比较长,给大家介绍最后两句: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意和气,意气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现在不大讲意气这个词,而讲意气用事,成了贬义词。古人说意气,是讲意志和气慨,是讲精神方面的活动,讲思想情感。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至于说功名富贵,我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将来能做什么大官,能得到多少俸禄,这是次要的。我们说魏征这个人,他在诗中表达的这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是实现了。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大臣。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去看他,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小女儿带到他病床前,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唐太宗说,你虽然病重,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双方的孩子都没到结婚的年龄,先答应下这门亲事,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封建社会是相当难得的。

魏征在这首《述怀》诗里,他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要有一种胸怀,至于说你到底得到什么官职,得到什么荣华富贵,都是次要的。魏征在这首诗中定格的这个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咏怀主题的一个主要倾向。

盛唐时期,诗歌出现了有两大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写战争的,写边疆生活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写田园生活的。边塞诗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气概,哪怕是在西域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和紧张的军旅生活中,诗人依然是这样。

诗人岑参来到西域,八月天下雪,他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一种高昂的气概,没有一种保卫国家不怕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种充满乐观主义的诗句来的。

再来看一看山水田园诗,写的是农村生活,这些诗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比较沉稳,好像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相距甚远,但也不尽然。在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中,真正称得上做过隐士的,基本上没有做过官的,要数大诗人孟浩然。在他的诗中,同样表现出一种志向,一种人生的理想。

有一年,孟浩然到长安,去看他的好朋友王维。王维是翰林学士,那一天晚上刚好他值班,看到孟浩然来了,就偷偷地把他带到宫中,没想到刚好遇上唐玄宗。在宫中见一外人,不是做官的,唐玄宗问:此人是谁?王维没法隐瞒,如实告知唐玄宗,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是个布衣。

唐玄宗一听,说这个人我知道,他是有名的诗人,然后就叫他朗诵自己的诗,其中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圣明的君主不让我做官,我经常生病,朋友也不来看我。这本来是一句普普通通的抒情诗,唐玄宗听后,就很不高兴。你说:不才明主弃,你没有来找我,你也没有来参加考试,说我不给你官做,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能怪我呢?

在当时,像孟浩然这样的人,也并不是说,他一心一意就要做一个隐士,住在农村过一辈子。其实,他也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点事,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唐代很少有真正的隐士。

现在,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终南就是终南山,地处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捷径是什么?是指做官的一条捷径。这个成语,产生在唐代,主人公叫卢藏用。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人,又要藏起来,又要被用。他早年隐居在终南山,在古代,凡是你有学问,隐居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你的名声会更大。你的名声传开后,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不肯出来做官,等他的名声大到一定程度,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出山,卢藏用就这样很快就做官了,后来,官做得还不小。

有一天,朝廷里来了一位道士,叫司马承祯,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因为他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不能当官的。但是,朝廷把他召来了,见过皇帝谈过话以后,他又要回天台山去。卢藏用去送他,一路上远远看到终南山,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座山里的景色也非常好,你何苦要千里迢迢回天台山呢?你就在这里住下吧!

司马承祯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罢了。在这里隐居的人,离长安近,就是为了做官。终南捷径的成语就这样传下来了。

到了宋,元,明,清,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就是讽刺你是假隐士,实际上你不是真的要隐居,你隐的目的是为了出去做官。但是,在唐代,在终南捷径产生的那个年代,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就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了仕途,这个人是谁呢?

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大诗人,就是李白。李白在终南山隐居过,当然,李白隐居过的山比较多,除了陕西的终南山,还有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江西的庐山。这四座山,东南西北相距很远,你既然是隐居,就要安安静静地过一个跟外界比较隔绝的生活,干嘛要从这山跳到那山?而且李白在这些山里的时间都很短,隐了一会儿又换一个地方,为什么呢?

原来,他隐居山间,是为了等朝廷来请我去做官,隐了一阵,不见朝廷有动静,就再换一个地方。所以,李白隐居是为了求仕,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后来,朝廷发现了李白,就下诏书请李白到长安去,李白立马就不隐居了。李白很高兴,写了一首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难道我辈只是一个住在草野里的人吗?蓬蒿就是野草,我并不是住在这里的人,我本来就是一个应该做官的人。朝廷一请,我就仰天大笑。

篇三:《唐代诗人一览表》

唐初诗人一览表{唐代,诗}.

盛唐诗人一览表

中唐诗人一览表

晚唐诗人一览表

篇四:《唐代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清代文人孙洙曾在编修《唐诗三百首》时,在卷首说“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吟诗也会吟”,而闻一多也曾说过,不应该说唐诗,而应该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鲁迅先生更是悲观的喟叹,唐朝之后,中国诗歌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大家对唐诗更是耳熟能详,谁都能背出个三、五首来(一起回忆),那么。为什么唐代诗歌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

二、唐诗繁荣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分析: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

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