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对话

《送元二使安西》对话

详细内容

篇一:《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其次,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

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做了这么多的铺设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绪应该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应该能体会诗人与元二之间那种浓浓的离别愁绪。所以,我设计了自认为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部分------将王维与元二离别时的对话写下来。确实,学生写得很好。在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写的话很符合当时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写出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细节,我非常满意。于是,我找了几个我认为写得很不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话。谁知道,在这个环节却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叫起来的第一个学生,居然是笑着读出来的。而后面的学生更是笑得读都读不出来。我发火了,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我又重新进行了情感渲染,在我的补救下,有学生在读自己的话时,带着哭音,甚至有两个女生读完后趴在桌上哭起来了。

这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其实他们犯这样的错,我也有一定的责任。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点着急,过程进行得有点快,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被我调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在前面的环节中,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以至于学生感到有点可笑。其实,在学生反复读这一句时,已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笑了,但当时我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补救。所以,就出现后面的这种局面了。

这给了我一个警示,以后不管上什么课,都应该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每一节课都不出现今天的这种错误。在上课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总之,以后我会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篇二:《送元二使安西》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

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

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

句诗的意思。

⑨、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

是什么?【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课件出示地图。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

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⑦、品酒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⑨齐读三四句诗。

⑩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教学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篇三:《送元二使安西》

千古绝唱“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北师大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三单元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本设计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沉浸送别的氛围。

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

1、“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是歌、是画,是泪水。在诗人王维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元二使安西。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2、简介作者(大屏幕出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3、理解“使”“安西”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小组合作、明了诗意。

过渡:怎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缓缓地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

1、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这首诗,要求:字字响亮、这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3、总结方法:再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窍门,那就是陶醉地读。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如果你陶醉了,你也有可能成为诗人。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诗了,你就成为真正的诗人了。

4、配乐读诗。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也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请生齐读,师配上《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出示诗的前两行,指名读)当你读完这两诗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雨后呼吸,怎么样?

谓城这里的柳树——

渭城这里的空气——

渭城这里的旅舍——

渭城这里的朋友——

2、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多美啊,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3、我们在读到送别的诗中总会出现“柳”字,这是为什么?(古人折柳表示挽留。)

师讲述: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4、在这么美不胜收的春景里,王维却要元二——道别。此时他还有心情欣赏美景吗?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前两行。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投影出示路线图))

2、师解说: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投影出示阳关图)地图上看似短短的路程,可这一路上,整整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啊。

3、(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满眼的荒漠,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4、整整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啊,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不能)。元二即将远行,如果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5、所有的话语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难道这喝的只是一杯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预设1:请你的这杯祝福的酒端起来敬敬他吧!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那咱们就——(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读劝——

6、这不单单是一杯洒,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这酒里蕴含着诗人与元二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7、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有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

所有的不舍,所有的话语统统化作——

8、让我们随着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的唐朝去感受王维与元二分别的场景。(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背诵古诗,抒写情怀。

1、离别是伤感的,酒喝干了,人也醉了,元二最终还是要踏上别离的征程,望着朋友越行越远,他已听不清我们祝福的话语,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送元二——

2、吟诗。相见遥遥无期,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果然,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可他的这首诗却见证了他与元二之间的情谊。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配乐)

3、写诗。

(1)你曾看到或经历过亲朋好友去远方?师:都送他到哪里去?师:那么他走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他联系过呀?师:有的。当你和他通电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尽情地用你的笔把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下来吗?(你可以学古人的样子写,也可用现代诗的方式来写甚至写成一段话。)

(2)指名汇报。

(3)总结:同学们道别的话语写得这样真切、感人,是因为你们走近了你和亲朋好友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此诗的:字字含真情,尽在相送中,与君离别意,句句吐心声,情景相交融,意境浑天成。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情感急需待发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写自己情怀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挥洒,达到了课已尽,意未了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送别诗——《山中送别》,谁来读读呢?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指名背一背)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不记得元二是谁,也许会忘记这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蕴

含浓浓深情的诗句—

3、这首诗是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便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便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用词。现在我们再通过音乐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设计意图: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六、作业超市(任选一)

1、演一演:课后和同学一起演一演这首诗。

2、唱一唱:回家后唱一唱由为这首诗谱的乐曲《阳关三叠》。

3、画一画: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篇四:《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者:唐莹学科:国学年级:四年级芜湖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课题:古诗赏析—《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对话}.

篇五:《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微课》

《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对话}.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