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一首很美的诗歌

一首很美的诗歌

详细内容

篇一:《很美的一首诗》

很美的一首诗,与大家分享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篇二:《经典古诗词很美的句子》

经典古诗词很美的句子

1.北城别,回眸三生琥珀色。西城诀,

转身一世琉璃白。

2.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6.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7.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8.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9.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地铸成一抹哀伤。

10.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1.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12.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1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14.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15.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16.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17.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18.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19.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20.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1.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22.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23.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2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6.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相忘于江湖。{一首很美的诗歌}.

27.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28.离离渐渐长相忆,此情不关风与月。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

29.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30.谁能十年悲苦付之一笑,千里尽长歌。{一首很美的诗歌}.

清朝一次科举考试,有一位考生平时少读诗书,考场上抓耳挠腮,半天不能成文。忽然灵机一动,写下四句打油诗交卷。诗曰: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整十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阅卷官见了,甚觉好笑,便在每句诗后面加了两个字: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整十年,未必;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相传李鸿章有一远房亲戚,此人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有一年他去参加考试,结果竟未答上一题,无奈之举便在试卷上歪歪斜斜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可是,他实在是个草包,竟把“戚”字写成“妻”字。主考官看到这张试卷后哭笑不得,最后在他的卷子上批了六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

清末有年科考,文章题目就是《昧昧我思之》,可有一考生未读过《尚书·秦誓》,将“昧昧”错认为了“妹妹”,于是整篇文章就呼哥唤

清朝有一位考生风尘仆仆应试,但此生进考场后,迟迟不能下笔,最后勉强写了不满300字。第二天便弃笔而去。一位考官见此情形,在其试卷上批道:“不远万里而来

,不满三百而

篇三:《很美的古诗词》

很美的古诗词

收藏人:独者徜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是不是月老和孟婆曾是情人,一个牵了情丝,一个断了红尘。

3.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4.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5.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6.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7.兰舟一去人别后,远岫幽幽忍折柳。唾壶敲缺谁共酒?冷风吹帽,黄花空瘦,醉把茱萸嗅。

8.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9.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

青丝已换满白头,

谁知此生几回眸

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1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莫,莫,莫!

12.风华笔墨,后庭尘埃。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13.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4.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一首很美的诗歌}.

15.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16.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17.今生原为戏中死,余世何如一梦中。

18.醉花泪,苍天饯,一萧似催。是红尘中,谁的眷念。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梦魇。只待一瞬,转身破灭。

19.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0.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21.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22.一砚笔墨为谁候,画一生情入颜容。朱砂秀,钗头钩,蓦然回首。

23.我笑花,花醉太红,何意笑春风?

花笑我,我醉尘梦,何意笑花红?

24.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25.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6.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27.诉不尽的前尘往事,忘不掉的浮生三千

2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9.油纸伞下,谁的情话,谁的天涯

3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31.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32.最肯忘却千般虚名,求一世清闲,朱颜已变,惟有把酒再叹。

33.终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4.画一朵苍凉,捕一段时光,尘世里的遇见,寂如烟花。谁素心写诗,把前世的繁华,今生的落寂都吟成落叶上一楼清霜!红尘紫陌,缘来缘去,多少愁绪绾成轻怨,多少凄凉落成花冢,多少离别结成清泪,多少等待凝成相思。时光就这样在指间徘徊,纠缠成美丽的风景,在一切风景过后,寂寞如烟,散尽惆怅。

3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36.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

37.萧鼓入梦来,长门花事哀。镜中朱颜改,何处惹尘埃。

38.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39.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一首很美的诗歌}.

40.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41.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42.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43.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44.一个不经意,你的笑容就成了谁的整个世界

45.世间爱若有尽时,宁愿断肠伴花眠

46.念今生,风烟流年,执手红尘,朝朝暮暮,凝字为爱。两相依,如花眷恋,你是我独守的暖,不相负,繁华唇语缠绵。

47.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篇四:《很美的一首英语诗歌》

一连串的梦掠过我的脑海,Reflectingmemoriesoflongago.勾起我对很久以前的记忆。Madeinalandoffairytales,缔造在童话里的那片乐土,Aplacemyheartlongsforso.是我内心非常向往的土地。Cutofffromtherestoftheworld那里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联系,Withstreams,andmeadowstoroam,那里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和可以漫游的草地。Viewedfromalittlegirl'seyes,在小女孩的眼晴里,Aplacethatwouldalwaysbehome我的家始终设在那里。Aplacewhereberriesgrewwild那里有着野生的各种浆果,Whererabbitsandsquirrelswereseen那里可以看到兔子和松鼠,Wherearacooncouldbeafriend那里的浣熊可以成为我的朋友,Anddeerplayeddownbythestream.那里的鹿儿沿着溪流到处游历。Aworldwhereimaginationmadealletrue想象中的世界一切都可成真,Andalittlegirlcouldbeaqueen一个小女孩也可以成为女王。Wheredaydreamswerespunlikecobwebs可是白日梦似被捻成了蜘网,Butaworldwhereeverythingwasn'twhatitseemed.世界上每件事远非都似想象。Foreverylittlegirlhastogrowup每一个小女孩都必须长大,Anddaydreamsshatterinyourhand,白日梦破灭在你自己手里。Youfindthehomeyouthoughtwasyourown你找到的家只属于你自己,Isnothingbutasimplepieceofland.不过是一小块简陋的土地。Theflowersdon'tseemtobloomsobright,花儿看来不会开得这样灿烂,Andfairytalesnolongeretrue,童话再也不会成真。

成人的眼睛来看现在,Nolongertheworldthatyouknew.不再是你所熟悉的那块土地。Butstill...Somewhereinthebackofmymind但是....那里将会永远驻留在Thatplacewillalwaysremain我心底里的某些地方。Fromallthosememorieslongago来自往昔的所有回忆,Tobeckonmebacktimeandagain.多次招手要我回到它那里。

篇五:《一首优美抒情的音乐诗》

一首优美抒情的音乐诗

----肖邦夜曲Op.9No.1赏析

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FredericFrancoisChopin1810-1849)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而夜曲(Nocturne)则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弹奏过肖邦夜曲的人不计其数,而且他的夜曲也被当作练习曲和演奏曲广为流传。人们之所以喜欢肖邦的夜曲,关键在于他的这些音乐作品中表现的那种典雅优美的细腻情感,给人以充满诗意的艺术享受。本文试就肖邦的夜曲中的Op.9No.1谈谈他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与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中的浪漫主义以其创新精神得到迅速发展,由于音乐家、作家、诗人、画家的相互交流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曲家的创作,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出现了三种新的形式:为交响乐队而创作的“交响诗”(symphonicPoem);为人声和钢琴而创作的“艺术歌曲”(ArytSong);为钢琴独奏而创作的“特性小品”(CharacterPiece)。对钢琴家具有特殊意义的是,“特性小品‘采用篇幅更长的作品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色彩,创造了一种短小、亲密的音乐形象。(注1)在众多作曲家的改革和创新中,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Field)通过对夜曲的革新,首创了表现静夜沉思的小型抒情的钢琴夜曲,使之成为后来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费尔德开创的精致、典雅的夜曲曾经影响了许多十九世纪的作曲家,肖邦也是其中之一。当时非常年轻的肖邦十分赞赏费尔德作品中

清澈、透明的风格及其演奏时柔美的触键与高超的技巧,并在其创作中加以汲取。肖邦的第一首夜曲(Op.72)就是模仿费尔德的夜曲风格而创作的。此后,肖邦的夜曲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肖邦那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敏感、典雅、羞怯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由于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失去祖国、远离家乡的痛苦与孤独,使肖邦赋予夜曲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戏剧性和高雅的诗意。在他的夜曲里,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也有细腻的心理刻划:静夜中忧郁的沉思、伤感、柔情的表白、沉痛的倾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有些作品甚至远远超过夜曲原有的表现范围,像叙事曲一样展现深刻的戏剧冲突与悲剧性情节。{一首很美的诗歌}.

肖邦的夜曲作品(Op.0No.1)是其早年创作的作品,大约是在他20岁到21岁之间写成的。当时正在维也纳流亡的肖邦看到祖国波兰又处于战火弥漫的动荡之中,内心的苦闷使他感到无处倾诉。1829年10月,肖邦在华沙致友人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唉,没有任何人和你分担忧愁和共享快乐是多么苦恼。心灵受到压抑却不能倾诉,这太可怕了----我多次把想向你一吐为快的这一切诉诸琴声。”于是,他开始用夜曲的形式来抒发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朋友亲人的思恋。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朦胧的夜色之中,诗人独自一人沉思着。主旋律柔和、优美、略带忧郁,那是他从心底发出的柔情表白。旋律中不时地加进轻盈、精巧的装饰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音调有时变得十分激动,但很快又平静下来。降D大调的中段与前

后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像在明朗的夏日,诗人陶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无忧无虑地轻声哼唱(sottovoce),色调甘美清纯,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调性在降D大调与D大调之间频繁地变换及力度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作者在当时起伏不定的心情。

肖邦夜曲的一大特色是旋律变奏(即所谓的“加花变奏”),这一特点在这首夜曲中表现十分明显。比如,他在主旋律重复时常常使用装饰性经过句或华彩,有时使用双音或和弦的变奏形式,也有时加进第二声部。他的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而是对主要乐思的补充。他使优美的歌唱性旋律在变奏时带有器乐色彩,有时甚至使用歌剧中宣叙调的音调。他把声乐的、器乐的、语言的音乐形象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在夜曲的形式上,肖邦大大地扩展了费尔德的简单结构与织体。肖邦的夜曲虽然基本上运用三段体结构,但他常常发展成更自由的形式:主题的重复有时是在一个激动不安的中部以后的休息,有时又是另一个高潮。此外,他在再现部或尾声中常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素材;有些夜曲的中部也没有对比,仅仅利用旋律的重复继续陈述他的乐思。比如,这首作品的中段在写作手法上有一惊人之处:第50-67小节的旋律进行中,作者始终不变地使用同一个降大调和弦,音乐好像进入了一个茫然状态,脱离了原有的主题进行与和声结构。(这里最好选一个乐句作为例子)这种和声静止的处理方法直接诉诸感觉(理性作用暂被抛开)。肖邦的这一创新手法对后来的印象派作曲家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这首作品的尾声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别出心

裁:他以新的旋律材料进行从小调向大调的主音转换,最终以降B大调结束全曲。

在这首作品的伴奏织体上,肖邦不像前人那样仅仅使用简单、规则的分解和弦,而是运用种种手法丰富其伴奏织体:比如,他扩大了伴奏的音域,有时达到两个甚至三个八度;并在伴奏中加进旋律的因素,使之成为自由流动的旋律型;他喜欢用自由的复调写法,用突出音型化伴奏中的独立动机来衬托主要旋律。织体的频繁变化、旋律的错综交织、和声的丰富多彩以及弹性节奏与踏板的巧妙运用,构成了肖邦精雕细刻的夜曲典型特色。

这首夜曲反映了青年时代肖邦性格上的两个侧面,揭示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复杂心情。洪奈克(注2)对这乎准备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首夜曲与他的最后一首夜曲同样动人„„,从乐曲一开始就给人以美感,充满戏剧性,并带有浓重的灰色情调„„,中段八度音型段落潜藏着作者青春如火的欲望,极具诱或力"。他还认为"这首夜曲比以后的两首更深刻"。(注3)

肖邦的音乐魅力就在于他能够用一件乐器编织出来的丰富多采的音色,比得上由几十件、上百件乐器组成的交响乐。曾与肖邦同居多年的法国著名文学家乔治·桑曾这样写道:“肖邦是迄今为止最深沉、最充满感情和激情的天才。他用一件乐器就可以表达千言万语。他用廖廖几个连儿童都能够弹奏的乐段就浓缩了情怀高远的诗篇和无与伦比的强烈悲剧”(注4)。而肖邦的夜曲恰恰是他运用自己的创作天赋而加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首很美的诗歌}.

肖邦的夜曲既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这些夜曲是肖邦"钢琴诗人"这一雅号的集中体现。有人曾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那么,这21首夜曲则可以看作是肖邦作品花丛中的21朵美丽的鲜花。注释:

注1:《钢琴艺术三百年》第82页西南大学出版社

注2:JamesHuneker(1857-1921)美国著名音乐评论家

注3:JamesHuneker:Prefaceof

注4:《钢琴诗人肖邦》第125-126页(瑞士)布塔莱斯

本文作者:汪洁(美国纽约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文章提供者:whrbwangchao

2014-10-06

篇六:《诗歌是一种美丽的精神》

曾经路过诗人的门口

在上大学时,我曾喜欢过诗人叶芝的诗,读过他那戏剧性而充满现代意识与感性的诗。叶芝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画家,对文学艺术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点燃了文学艺术的火花。1887年,叶芝全家迁居英国伦敦,先后结识了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和摩利斯等人,并加入了诗人俱乐部。每一个经历往往是诗人灵魂与精神的重要旅程。

爱与情更是诗人血液里流动的灵魂。1889年,叶芝与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相遇,且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演员,然而相恋是美好的,失恋却是痛苦的。1903年女演员嫁给了爱尔兰少校军官麦克布莱。痛苦出诗歌,一次不幸的爱情,激发了叶芝激情与怨恨间演绎的创作灵感。他需要她,也无法摆脱她,那是一个男人与诗人融合着的灵感渴求。正他诗中写道:“也许,他尽管只是个流浪儿,却找到了崇高真理的百合和绝世之美的玫瑰,把她们召唤到身边。因为缺少这两位佳人陪伴,爱尔兰那么多有名和无名的作家,都像拍岸浪花一样徒劳地虚度一生”。1896年,结识了对他来说最具意义的女友——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她出身贵族,在爱尔兰西部有一座庄园。当她发现叶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时,便请叶芝在她庄园安心创作。所以,假如说前女友茅德-冈给了他创作的激情与素材,那后女友格雷戈里夫人给了他生活的柔情和宁静。在庄园里叶芝参与了贵族的社交活动,扩大了他的生活圈子,丰富了他的创作源头。

“把你的各种思想锤炼成为和谐的整体”。是叶芝诗歌写作的精神与特色,他爱自己的民族与文化,爱自己的家园与民众,有着坚定的民族信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他的诗,是平淡里的特殊体验,是爱心锤炼的哲学思想,是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是浪漫与神秘的唯美结晶。如他自己所言:“我像所有艺术家一样,希望用这些事物创造出一小天地,通过幻象,向那些愿意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去的同胞,展示爱尔兰的一些特点”。爱尔兰的民族文化是他创作的巨大素材和精神宝库,也是叶芝创作的魔幻色彩和独特标识。

这位诗人几乎用尽了一生在创作,到了1917年,52岁的叶芝才娶了乔治-海德-里斯为妻,她对神秘主义、唯灵论与叶芝有着共同而特殊的爱好。正是这种特殊爱好,叶芝早期的作品风格偏向浪漫、唯美,对爱尔兰下层平民的生活美化与歌颂,其中忽视了生活困苦的现实。到了中后期,受现代主义者庞德等影响,其作品风格渐渐偏向现代主义,“浪漫的爱尔兰已经死去、消失,和奥里亚尼一同长眠墓中”。1923年叶芝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39年1月28日,这个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爱尔兰的灵魂”、“生与死的骑手”等等的爱尔兰诗人,在法国病逝。他文字的奇丽,思想的神秘与深邃,是我们永远的记忆与寻觅的美丽。

“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赶路。”诗人死了,灵魂还在赶路。诗歌创作是诗人生命旅程的体验,是智慧里的灵魂质量,是精神里树立的美丽丰碑。“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这就是人性与良知升华的闪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正需要一种诗歌般美好的精

神来引领,来树立灵魂中最美丽的旗帜。诗人死了,却曾一生与美相伴。诗歌活着,只希望它能照亮人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心在亮光里望见最美精神。

篇七:《一首优美的诗》

1.

阳光下袅袅的升起,心也融入了自然。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写出的山盟水誓。那山间的流近你,

告诉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