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抒情诗
详细内容
篇一:《旅游诗歌》
5.16[梦幻蝴蝶谷醉美锦里沟]:
槐荫追梦十二人,集体随行程鹏群。两辆大巴前后跟,不多不少六十人。陈庙水库深山孕,户外驴友扰清净。乱石浅滩蝴蝶谷,山清水秀溪流潺。青木摇曳蝴蝶飞,游人熙熙轻轻追。匆匆而过惊鸿瞥,稍作留影黯失色。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前踌躇行。昔日五师根据地,如今新楼真洋气。盘上公路3.5米宽,百米悬崖51道弯。古屋相连鸡犬闻,山坳深处村落存。绿荫葱葱树参天,群山环绕栖周边。海拔最高如笔架,三县交界处容下。世外桃源笔架村,民风淳朴相当真。独腿校长刘新涛,24年坚守日月昭。稍事休息候群友,作别小村拔腿走。烈日当空头发昏,齐心协力向前奔。终于得见锦里沟,醉美瀑布眼尽收。神仙夫妻秀恩爱,羡煞旁人心急坏。土家山寨吊脚楼,青山怀抱绕溪流。忠孝王府似城堡,白虎堂前民俗好。两门三桥又两亭,引得游人缓慢行。高山索道旱地橇,放松心情它最妙。槐荫美女初次行,23公里还蛮册人。伴着余晖送夕阳,群友感情万古长。
篇二:《带着那首诗去旅行》带着那首诗去旅行
旅行,是心灵的游历。旅行,是灵魂的驰聘。如果一个人去旅行,你会选择什么伴你左右?
咿呀学语时,父亲就教我读唐诗,他最爱在清泉般的月色下吟诵起这短短二十个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父亲念,我便跟着念;虽不理解,却也摇头晃脑、有模有样。这样的场景伴我度过了最纯真的时光。
上学后,慢慢明白了一人一酒,一花一月,好一幅水墨画卷,却渲染着淡淡的哀愁。我细细轻吟咏着,惟恐扰了这唯美的意境。孤身一人,举目无亲,月圆之夜,更显寂寞;我好似听见软软柔柔的忧伤从字里行间流出,如一束清冷的月光,照得人心生疼。在这一知半解中,这四句诗陪着我驶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渡口。
成长中,这首诗是我情感的寄托,如友如伴,如亲,如侣。不管走到何地,不管心到何处,这首诗都能带给我最亲切、最温暖的抚慰。它使我的旅途不再孤单,它使我的心灵更加丰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每每吟诵,便如又回到了家乡,又回到了与父亲月下咏诗的日子,又回到了沉醉在诗歌画卷中的恬静时光„„这首诗,如深沉的幽谭,细心收集着我所有悲喜、包容着我所有忧乐。
当心灵寂寞时,即使没有酒,心与月一起醉了,人与影一起美了,心灵便得到了真正的宁静。既是千愁万绪上心梢,“剪不断,理还乱”,那又何必作茧自缚?惆怅之外,仍是静好!这首诗,带给我的,更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当愁苦时,吟诵多遍,便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当悲伤时,吟诵多遍,便感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豪放与洒脱„„短短四句诗,却如一把青布小伞,虽朴素简单,却能为旅行中的心灵遮风蔽雨!
旅行去,旅行去!让心灵在诗中展翅翱翔!耳畔依稀听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点评1.构思巧。把“旅行”虚化为自己成长的过程,细腻地抒写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成长体验,把亲情之真和诗意之美融为一体;这几句诗在行文中多次出现,使内容逐层递进、结构回环往复,有一咏三叹之味。2.语言美。能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小作者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使语言典雅,而且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当然,如果能对“忧伤”“寂寞”等情感的由来有所阐释,那么,真切的情感会表现得更加充分。
篇三:《旅游美与行游的抒情诗性漫谈》漫谈旅游美与行游的抒情诗性
李明钊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当主体与客体相meeting时,美就会产生,这是我最先接触到关于美的叙述。美不可言喻,无法言传,只能体会。可以符号化,在符号化之后,也能体会到。在众多产生美的途径来讲,旅游无疑是最容易的,也是最能记忆深刻的。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东西”是什么?乃师陈昌茂先生将其命名为“旅游美”。
何为旅游美?
旅游美是游人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即美感。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是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三部分组成,它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因某一节点客体形象的冲击而创生的直觉形象是一种美感经验,是旅游生活的最高体验,具有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而在行游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旅游美及美感经验称之为“抒情诗性”。
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我最推崇的便是行游,因其抒情诗性。
所谓行游,是指旅游活动中的人在景区游览观赏的活动,它主要指我们常说的“观光”。行者,往也。即是说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以行走的方式进行观赏,在这个过程中,行游往往会有一种美感产生,其具体表现在触景生情般的抒情诗性。在自然景观是表现为情景交融,在人文景观时,大多表现为感叹、惊讶、顿悟等。行游
就是在旅游中和各种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流,从而体验到“美”,这种美感便称之为“抒情诗性”。
抒情诗性。抒情即是表达情思,抒发感情。是指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性等特征。它主要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精神层次的内容,通过主观对客观的现实的审美改造,从而使得心灵得到自由,可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所谓的旅游就含有自由之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前人如是说道。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圣人,只是凡夫俗子,很多的感悟和体会在书上是不能得到的,需要我们亲身去体会,亲自去走走,在行走的过程中去认识,去明白,抒发自己的内心所想,所触及的,哪怕是一块山石,哪怕是小草,只在那一刻,你才会明白,原来小草也是那么的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原来石块依然清高,“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就是那一刻,一刹那的感觉,“情动于心中而形于言”。
行游的抒情诗性根据景观的不同,其表现方式也不同。
(一)自然景观
当游客处于自然环境(名山大川等优美的景区)中时,人就会自然而然的忘掉自身所有的烦心事,融入到环境中,就是由景入境。看到眼前的景物就会想到诸多:或抒情赞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借景抒情、或咏物言志、或蕴情于景、或触景生情。
《敕勒歌》这样写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北方草原,天蓝蓝,水草丰美得让牛羊都看不见了。从整首民谣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的主观见解,当读的时候,我们会真正的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这便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便是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由“清江水”想到“行人泪”,想到青山无数也挡不住逝水东流,所情所景,皆是由诗人发自内心的写照。古往今来,太多的抒情文章,太多的抒情诗,都是从旅途中得到的,尽管不是刻意的旅游。在今天看来就是行游,前人领悟到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的诗性是很美妙的。
(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大体说来分为几类: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科技园、特殊的人文景观(如少数民族的建筑,群落等)等人造景观。当游客在这些人文环境中时,往往会有诸多感慨,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是感慨,亦或者是以此物比对自己,有何不足和优势。
如遵义会议会址,是中国革命的会议之城、转折之地。在会址中游览时,可以看到红军长征所历经的路程,所经历的战役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到当年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所使用的桌椅。不管是是哪个游人看到,都会忍不住的感叹。在会址中的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国家领导人的相关题记,诸如“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之类。这种方式就是抒情,这都是行游带来的。尽管抒情的方式不同,但足以说明抒情诗性。
获得美感的途径是多样的,何以我要独推崇行游?
在旅游审美的体系中,准确说在五个空间节点上,愿游所具有的神话诗性是游客在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创生出来的一种旅游美美感;居游则具有的是畅爽诗性,是游客与景观主客体同时构成时创生出来的美感;憩游具有狂欢诗性,是游客在旅游中参加比如节日庆典之类的活动中所创生出来的美感;忆游的梦幻诗性则是整个旅游活动结束后对旅游中的一种回忆,像是做梦一般。而行游在空间节点上处于第二空间节点上,是居游,憩游,忆游的前提和基础,它的抒情诗性相比其他的节点来说更加具备诗性。{旅游抒情诗}.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真正的诗人并无须从外在事物出发,满怀热情的去叙述它,也无须用其他真实环境和机缘去激发他的情感。他自己就是一个主体的完满自足的世界,所以无论是作诗的推动力还是诗的内容都可从他自己身上去找,不越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景,情况,事件和情欲的范围。”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那是按照诗人的标准去衡量的,可惜的是大千世界中的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不可能都是诗人。所以,更多的是我们要去亲身体验,亲自涉足,于“行”游中体会美的意境,体验那种抒情诗性。在行游中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交流,然后有诗人般的意境,成为自己的诗人,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行游在旅游活动中,往往是不以求知的态度去进行的,一切都是无心的。正是因为是未知,所以才是最神秘的,游览起来才会真正体会到旅游的美感,才能真正的领悟到许多,抒发的才是内心真实想法。如果以一种明确的目的去旅游,那最多称之为“亚旅游”,如此而已。
行游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思随感抒发出来。做到真正地把“旅游美”带入化境。抒情方式可能有不同,但行
游却是最好获得美感的方式,抒情诗性在行游中无所不在,更集神话、狂欢、梦幻般的诗性,味道更浓!
对旅游美的感想:
旅游美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不仅是它的研究方向,而且在其价值上是不可估量的。
最早接触这门学科是在陈昌茂先生的课堂上。关于旅游这个活动,以前的我也进行过,在活动中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一种身心愉悦、思想空灵的曼妙感觉,却苦于无以表达出来。在跟随陈先生学习的一季度时间里,虽说不能用高级的词汇来表述,用简单的语言还是可以叙述内心所感。为何旅游会搭上美学这一条船上呢?陈先生是这样说的:“先假设,既然旅游是一种以“体”为手段的感观活动,是一种以游览对象为载体的愉悦身心活动,那么旅游活动就能产生美,可以用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旅游现象。”通过主客体的关系,巧妙地把旅游与美学联接在一起,陈先生真乃神人也!
旅游美是游人游览活动中创生出来的美即美感,其不仅是使得人们身心得到放松,更使得人们从精神上、灵魂上得到升华,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感。我对行游感觉很不错,只是在这方面很是欠缺,上面说的大多泛泛而谈,缺乏实践基础。这些话也是我的所思所想,行游的抒情诗性在与现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美感很容易产生,但不是随意的,像顿悟一样,很美妙。
之所以我要写行游,就像陈昌茂先生说的关于旅游美的学术工程:“我们还在路上”。我相信,旅游美能够很快的发展起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前探索,因为,路在脚下!
篇四:《旅游诗歌》5.16[梦幻蝴蝶谷醉美锦里沟]:
槐荫追梦十二人,集体随行程鹏群。两辆大巴前后跟,不多不少六十人。陈庙水库深山孕,户外驴友扰清净。乱石浅滩蝴蝶谷,山清水秀溪流潺。青木摇曳蝴蝶飞,游人熙熙轻轻追。匆匆而过惊鸿瞥,稍作留影黯失色。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前踌躇行。昔日五师根据地,如今新楼真洋气。盘上公路3.5米宽,百米悬崖51道弯。古屋相连鸡犬闻,山坳深处村落存。绿荫葱葱树参天,群山环绕栖周边。海拔最高如笔架,三县交界处容下。世外桃源笔架村,民风淳朴相当真。独腿校长刘新涛,24年坚守日月昭。稍事休息候群友,作别小村拔腿走。烈日当空头发昏,齐心协力向前奔。终于得见锦里沟,醉美瀑布眼尽收。神仙夫妻秀恩爱,羡煞旁人心急坏。土家山寨吊脚楼,青山怀抱绕溪流。忠孝王府似城堡,白虎堂前民俗好。两门三桥又两亭,引得游人缓慢行。高山索道旱地橇,放松心情它最妙。槐荫美女初次行,23公里还蛮册人。伴着余晖送夕阳,群友感情万古长。
篇五:《一首诗一个故事关于爱情旅行梦想》一首诗一个故事今天一个“闺蜜”@了我一条微博上面如是写道:
“一家咖啡馆的牌子上写道:“我们没有wifi,和你身边的人说说话吧!”
后面被PS: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其实真的反映了我们这个网络泛滥的时代,
有次还看到我一朋友和另外一个他们就坐在彼此身旁,{旅游抒情诗}.
却在微信说天聊地,觉得蛮可笑的,
现在觉得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怜,亦或是可悲。。。。。
最近一直被转载疯了的一首诗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首诗是这样的:
题目: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旅游抒情诗}.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虽然这首诗有点凄凉,
可是长大了以后真的发现世界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关于文学:
那时曾经对于文学著作的痴迷,对小说杂志的喜爱,对诗人作家的崇拜
现已烟消云散了,只是偶尔看两本罢了
后来为了配合专业的需求看些专业性质的读物,关注专业性质的节目,
可是后来呢,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再后来的现在也不从事专业工作,
专业只是自己当时喜好,{旅游抒情诗}.
现在的工作是为了目前现状的生存
也许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当初状态吧有一天突发奇想做个业余的自由撰稿人也不错,为的只是自己思想的表达
一切的琐碎把它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灰尘,直到有一天突然卷来一阵狂风,
哦,我才发现原来它还在
只是在那个角落搁浅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不看书时,也要在床头放上两本书才有安全感,
也许对文学的愧疚这样能给自己带来慰藉感吧。泡在网络上的人生,偶尔看到一些触动内心的语句,那也许不是我的状态只是'说说‘而已,
但肯定是我的思想,我的价值观
就只是希望能跟大家分享,
至于共鸣,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关于爱情:
爱情从何说起,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
不论是文学著作还是文篇杂志
不论是校园还是社会,
不论是现实还是理想
不论是你们还是我们
爱情
也许会是主线,
也许会是引线
更或许是虚线
真正的爱情从懵懂时开始
也许那时我们读初中,,,,
也许读高中,,,,,
更或许是刚开始的大学生活,,,,
毕业以后现实把爱情打破了
后来呢?
又有谁知道。。。。。。
或许坚持的活了下了
或许坚持一半的死在了路上{旅游抒情诗}.
或许刚开就死掉了
更或许还没开始就被扼杀了
至到现在的”现实“
”现实“是个很难解释的东东,实在是搞不懂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名词
关于爱情我真的不太明白,
他们说:“爱你的人一直在等你,无关身份,无关地位。”
是吗?对吗?会吗?
谁能告诉我答案
关于旅行:
有人说:应该去旅行,特别是女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奢望我的旅行是关于世界的,
我只希望我的旅行是说走就走的,
无论是不是世界的旅行,
只要一直有你陪伴。
走出我们的小城
看到外面的世界
充满了新鲜和好奇
试着开始到处走走
越来越发现原来的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甚至是无知
闭塞的高高在上
莫名的寥寥冷落
现实的普普通通
篇六:《古诗里的旅游美》古诗里的旅游美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课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____题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为什么我会把这首诗做为题记呢?古诗你怎样找旅游美呢?这
首诗是李白梦中游览了天姥山而作的,其开创了梦游的游览方式。其把梦里的景观用诗表达出来,我们再由诗里去寻找天姥山,这就是旅游美的拟态景观。天姥山之是浙江省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其不说比五岳,就是黄山,庐山都要比其著名得多,但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足以把五岳比了下去,李白对天姥山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用非凡独特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以超感觉表现出来,把神话自然化,再把自然形象化。一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便让人有梦幻般的感觉。
有人说唐朝是醉醺醺的,长安把它自己的浪漫给了一群醉醺醺的诗人。由他们在诗里自酌自饮,然后挥发着浓浓的酒气,吟着骑马踏花的诗歌,为醉了的酒肆山川添上一丝才气。印象中的李白是浪漫,潇洒,至情至性的化身。就如他说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许他就是属于山川大海,江河湖泊的。其最喜爱的莫过于庐山了,他前后去过庐山五次,第一次去便被庐山的壮丽景色所折服,写下了千古名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描绘得如此壮丽,博大,豪放。庐山山谷幽静而深邃,莺鸣鸟啼与青莲涧溪水相应。南北相连,东西相助,云峰层叠,宛如屏风,是为著名的“九叠屏”。李白曾这样描写过它:“屏风九叠云锦张,落影明湖青黛关。”庐山中最为险峻,壮丽的是五老峰,五老峰奇石嶙峋,怪松如虬。其感叹之余写下了:“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对庐山的情有独钟为我们得如身临其境,给人以六根的畅爽:爽脆,爽当,爽捷,爽健,爽口爽快,爽朗。
苏轼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了。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全才文人,诗书酒画,歌词曲赋,无一不精。但他仕途坎坷,大半身都在颠簸的路上,仕途不堪的他就寄情于山水,携壶痛饮,让愁苦郁闷从带着酒气的山水中吟咏而出: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与苏州是很有缘的,他曾经在苏州做过通判。某年某月的一天,苏子与客把盏于西湖上,尽兴之余,天边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缭绕着山头,好不优美,苏子大喜,吟咏而曰:“水关敛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微风轻轻拂着水面,涟漪一圈一圈的荡开,晚来的夕阳照在水面上,闪闪的水光像银河的星光泛滥,姗姗来迟的江南烟雨锁住了远处的山头,宛如仙境,让人浮想联翩;看着柔美的西湖,不禁联想起了有着沉鱼之姿的西施,想要把西湖比作西子,怎样打扮都让人怜惜不止。不久就在此筑了一道河堤,堤上有六桥,垂柳碧桃,莺声恰语。如杨周所描绘的一样:“柳岸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王瀛所说的:“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说起西湖,它仿佛成了文人骚客们倾吐才气的地方。杨万里就特别推崇夏日的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西湖,荷花盛开,与友人一起走在湖边上,缓缓而过的西湖美不胜收,一片一片接着的荷叶,像接到天边一样,在阳光照射下的荷花比别时的还要红。
西湖就像苏轼说的一样,如西子一般,缠绵而优美。而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则给人以形状,豪放,壮丽的感觉,是一种临江而立刻纵横捭阖的气概。
赤壁位于黄冈市,这里断岸临江,岩石赤色,两岸光滑如壁,故名赤壁。长江两岸悬崖陡峭,山顶树茂草深,鸟兽虫鸣。长江冲刷而过,排击着两岸卷起白水滔天。苏轼曾两次与好友游于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洞庭两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不错,这又是李白的诗,一湖、一人、一酒,低吟浅唱,悠悠然也。我们之所以认识洞庭湖,大概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北通巫峡,南接潇湘”,“春和景明,一碧万顷,沙鸥翔集”。虽然没提到洞庭湖,但我们却真实的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景色,这就是旅游美所提的拟态景观。只要一提起洞庭湖,人们便会想起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然则我更爱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遥看洞庭湖而写下的诗,也是最受推崇的描写洞庭湖的诗。太阳还未下山,天空中的秋月就已悄悄的爬上树梢头,皎洁的月光照在了湖面上,如星空银光闪闪,远远望去,不知是月光海是湖光,待太阳落下山,湖面没有一丝风吹过,秋月的照射下,湖面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看见湖中央的君山,好像白银做的盘子里放着的一只青螺。
此诗描写了洞庭湖的典雅,优美。而对于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壮丽、博大的洞庭湖。浩瀚的湖水,远远望去,和天空浑然一体,太阳照射着湖水,腾起的水蒸气吞没了云、梦二郡,波涛奔腾,好像要撼动岳阳城似的。
古代诗人的才情,曾经浸染着我们美好的时光古诗中的山水奇观,几乎占据了中国人对古代世界的想象,尽管那些诗人的脚步与我们渐行渐远,然而他们走过的路却成为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篇七:《谈旅游诗的特点与在旅游中的作用》谈旅游诗的特点与在旅游中的作用1.1古代旅游诗的特点古代旅游诗流传广泛的多为古代名流学士的文化遗产。他们受传统的“忠、孝、仁、义、信”的影响甚深,因此确定了他们的审美观与休闲观。由于受古代经济环境束缚,“旅居它地”或“行游天下”很不方便,旅游的时空受到限制,技术、知识、信息、环境受到限制,所以古诗中描绘的多是闲居在家和朋友家时附近的景物引发的感受,因而“风、花、雪、月”、“山、水、林、泉”,以及“庙、寺、园、亭、轩、廓、楼、殿”等成为歌咏的主要对象,诗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内容紧密相关,写出许多感怀,主流是休闲诗。古代旅游诗作为当时休闲及旅游的主要传播方式及娱乐方式,更注意诗歌的可歌可吟的特点,强化它的明快节奏与委婉旋律,严格采用古五言、六言、七律、绝句等的规范韵律及其排偶与对句,吟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意境的创造上则常常采取出奇不意、意味深远的手法,描绘出明丽的画景或变幻的空间意境,使人感到酣快淋漓和悦心悦神。这些特点也是现代旅游诗应该借鉴学习的。1.2现代旅游诗的特点和古代旅游观念、行为不一样的现代旅游,自然会产生与时代同步的旅游诗。首先现代旅游诗更开放、更自由、更个性,更少受到封建法统的束缚。它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跨越描写空间,并注入现代科学理念;它不受严格律诗的限制,可以随意的白描与使用长短句,只要能表达丰富感情,绘出意境即可;它们使用白话,更显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同时,现代旅游诗内涵有旅游心境与诗歌的两重性特点。这里所说的“旅游境界”特点,又有两重意义,从诗中表现出来,作者是客居他地(或旅游目的地),或是野外旅行,是游客身份;旅游的目的或动机,是恢复工作和事业带来的困乏和疲劳,是为了平息工作或事业的压力和挫折感、调整心态,只有抛开了世俗与名利,处于愉悦快乐的状态,才是进入了旅游的心境。“旅游的心境”简单说是休闲的愉悦心态。能表达“旅游的心境”的如唐代戴叔伦的《送人游岭南》一诗:“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它与一般的诗歌有所区别。现代旅游诗应是旅游者创作的。它是一种“草根”文学,更确切说是游者自娱自乐的自我陶冶的一类大众文学。这些“打油诗”像民歌一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但若要登上大雅之堂,就必需充分体现它的“两重性”。即旅游诗还必需达到诗的境界:人们离开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暂时客居与活动,并从有突出特色的自然
景观或人文景观之中受到启迪,精神受到净化与升华,思想内容已不局限于社会生活,而是“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观点,不少人有许多感怀,而产生了旅游诗。它是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景观,或事或人有感而发的。所谓要达到“诗的心境”,是因为它是诗,就必需符合诗的规律,例如有新奇的意境、饱和的感情、精准的语言、优美的韵律等。1.3旅游诗与其它类别诗的异同点现代与古代的旅游诗在描写与刻画基础上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作为诗歌它们的特性与规律是基本一致的。以李白的旅游诗“早发白帝城”为例可窥斑见豹。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首先抓住了长江三峡突出特点:“两岸”、“万重山”、“猿声”,以及“千里”、“一日还”,描写出壮丽的长江水流湍急及雄伟的峡谷景观;用“白帝”、“江陵”交待了特定的三峡千里的地域特点;而用“轻舟”、“彩云”表达自己轻松的愉悦心情,歌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李白有不少的诗属于旅游诗,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诗歌遗产。如此,我们还可以举出像王维、杜牧、白居易等诗人的许多旅游诗来。高尔基说文学既“人学”,文学是以描写、刻画人为中心的,通过塑造“个性”,反映“社会共性”;旅游诗则以旅游目的地环境与景观为基础,通过景观整体的抽象和概括,而写照社会与人生或歌唱人地和谐。如果说旅游诗也是“人学”的一部分,则它描写、刻画的是人的“休闲空间”而不是全部“生存空间”。唐代诗人张籍在《与贾岛闲游》诗中写道:“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这里的“能解闲行”就是在旅行中要忘掉世俗名利,真正放开胸怀,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考察世界并获得精神享受。这个休闲心境有如白居易在《白云泉》一首诗所表达的一样: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间。旅游诗是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类别。“休闲”是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不懂“休闲”也不懂生活。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人的“生存空间”与“休闲空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样处在唐代的杜甫,虽是一生漂泊,但穷困潦倒,不符合游客有闲、有钱的条件与闲适心态。他的挫折、困惑、忧伤无法排解,很难处于愉悦心境,而他绝大多数诗歌是在生活与居住相对窘迫相对固定的成都草堂、湖北、河南等地创作完成的,所以他的诗以史诗、叙事诗为主,如他的“三离”、“三别”、“前出塞”、“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不是旅游诗,都以沉重心情“忧天下之所忧”,是“诗史”,在风格上厚重、庄严、深沉、悲壮,而不像李白的大多数旅游诗和休闲诗的豪放、雄浑、潇洒、轻松。杜甫与李白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他们的诗歌的对比,使我们显而易见看到旅游诗不同于其它类别诗歌的特点。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旅游诗描绘的是“旅游的物境”(主要是旅游目的地景观),表达的是“旅游心境”。它们相同点则是都要符合诗歌规律,达到诗的境界。2旅游诗在旅游中的作用2.1对旅游者有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旅游可多识鸟兽草木而可得诗。如果在旅游中你因感动而想写诗,那么你就会进入“升华的熔炼”之中。当我国大多数旅游者都有这种创作冲动并有能力写诗之时,则我国就已成为一个高度文明之邦。“文革”之后,人们读诗、写诗、研究诗的文邦风气逐渐淡远,这正是一种悲哀。我国是一个诗词大国,景区已有的好的旅游诗、词对游客的教育、启迪与激励功能是显着而不可磨灭的。鼓励大家学诗、颂诗、写诗,就是鼓励大家自觉地通过好诗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2.2旅游诗具有愉乐游者的作用在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乃至民间有一种高雅的愉乐方式和享受休闲权益的方式,就是咏诗、颂词、对联。《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闲乐欢聚,无不与十二金钗的唱咏诗歌情景有关;唐宋文人学士盛行“流杯吟诗”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娱乐与享受。今天在四川青神中岩还留下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玉泉岩下的“流杯池”遗迹。诗歌是需要咏唱的,它也是歌,它是一种酣畅淋漓、直抒胸怀的歌,一种精神享受的歌。它和黎民百姓的“民歌”一样,在娱乐、抒情上有“异曲同工”的作用。2.3意境美的升华旅游诗是对景区、景点的文化底蕴及自然之美的最精炼概括,是对景区整体旅游诗对旅游景区、景点具有“点睛”的作用。它琅琅上口,一种韵律美、意境美深深扣住游客之心,便于记忆与传播,对提高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都有巨大作用。好的旅游诗特别是名人的诗,对景区、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作用的例子举不胜举:最有名的莫如李白的“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登峨眉山》)而使峨眉仙山之名而确立;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而使泰山“天下第一山”形象深埋国人心中;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使
苏州的寒山寺成为全国的名寺;而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使它成为千古名楼;苏轼的《赤壁赋》《骊山》等诗词而使这些地方都成为名胜景、点等等。名胜者也,因名事、名人、名文(包括诗词)而胜出也。“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大都是古代名人、名诗、名文吟哦出来的。2.4旅游诗营造的审美意境极大提高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价值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利用李白的诗“清风洒兰雪”的意境修“兰雪堂”,利用白居易诗“放眼看青山”的意境而建“放眼亭”等,拓展了审美意境,而增加了景点的吸引力。如此,我们还可举出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有不少景点都利用名人的诗、词,用于“点睛”命名,或渲染环境,以提高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价值。旅游诗创造的景区的意境,诱发和拓展了游客的意象审美空间,向导游客进行审美精神享受。这正是现代旅游从扬弃山水文物的浅层观赏进入深层精神追求所必需的。这也是旅游文学(文化)包括旅游诗对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也可能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其它国家的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差异就在于文化的差异。在中华文化结晶的人文景观中,包括几千年积淀的旅游文化(包括大量的旅游诗)。这是它国不能模仿只可体验的,独居一格、独雄于世的垄断性资源。它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大魅力与价值。3推动旅游诗学发展,充分发挥它在旅游中的作用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因此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要素是景区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文化包含广泛内容,它不仅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建筑景观等物质文化层面的事物,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层面中的传说、神话、宗教、武术、艺术、科学等。文化是一种综合体。但是在由众多要素组成的“文化综合体”中,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旅游中是活跃元素,尤其是诗文化在旅游中是最活跃的元素之一。这是和旅游的功能有关,因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使身心愉悦、舒快闲适,获得精神享受,而诗的简炼、琅琅可歌及优美的意境,是游客乐于接受的。因此推动旅游诗学发展应该成为旅游发展中的一项任务。推动旅游诗学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3.1研究、整理古典旅游名诗千古流传的旅游名诗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因为它“有名”而最易唤起联想、产生旅游吸引力、激发旅游动机。而这正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所需要的。要从“旅游诗学”的高度
研究、整理、编辑出版旅游诗歌选集,以提高全民的休闲旅游意识、文化素养和旅游审美能力;各地区、各风景名胜区,更需要研究整理本区域的旅游诗歌以“装点河山”,增加旅游吸引力。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名人必然会有区域差异的不同佳作。旅游诗只是诗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