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逢入京使
详细内容
篇一:《古诗词改写》
古诗改写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牧的《清明》一诗,曾被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谓诗词改写,就是在准确理解诗词的内涵,把握好诗词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描写出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在散文化的形式下体现诗词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1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2要注意的几条原则:1要明确改写的要求;2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想想先写什么,略写什么;补充什么,删削什么。3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4补充细节: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
3程序1分析意象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例一《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白、绿、红、青)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春天)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风景秀丽、生机勃勃,恬然自适等)2扩展再现《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①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②扩句成段:将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③扩诗成篇:将上述内容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3迁移重组,根据自己对古诗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将诗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构织成新的篇章。要求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改写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古诗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取舍,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夜《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选取精华,不及其余;②借题发挥,重新演绎;③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4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改写的步骤是:‚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每个步骤的的操作方法是(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要做到(1)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2)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3)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4)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5)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流浪的人,斟一杯淡酒,就掉进相思里了。束束月光爬进了古都长安的一间书房。雕花的木床边,瘦小的诗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
分不清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银色的白发。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一段的乡愁。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母亲啊,采一撷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呵!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我拥着你,附在你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
回到749年,唐太宗年间。
荒无人际的戈壁滩上,行走着一队人马。领头的中年男子,憔悴不堪。他双袖浸满泪水,又愁眉不展。他边走边向东望,只是什么也没有。
他是岑参。
面对何去何从的边塞生活,面对未知的未来,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遥望家里的妻儿,遥望熟悉的故乡,他不得不放下。
这一切只为了国家。如果他不是官,也许在当时会成为名噪一时的诗人。可就因为一个国,一个官,将他送上了无期旅途。只能离家万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二
迎面走来一个人,近了,近了。他走上去,原来是曾相识的入京使回京复命。他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向入京使请求捎个口信。入京使应了。他突然不知说什么,千言万语,一言难尽。他想告诉妻儿自己一切安好,想问问家里的情况,让老母亲好好保重......太多太多。待临别时,猛然想起,自己很难得到回信了。
他是岑参。
面对唯一的一个人,面对唯一的希望,他只能寥寥几语,可又有无限话语不尽。自己的路,终究要走的。人影沙影,眼前皆乡影;
泪水血水,心里尽苦水。
逢入京使
岑参要远涉边塞,他向东望去,路途遥远,无奈的叹了口气,但不得不往前走,心中难免有些不舍,但他又觉得此次出行是为民造福。心中又有一丝安慰。他行走时东张西望地看着周围的环境,似乎一切都很稀奇。
岑参在行走时,见到一个妇女左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右手搀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有时传来阵阵悦耳的笑声。他听见了不禁想起了妻儿老小不知女儿学业如何,在家是否听长辈的话,不知妻子在家辛苦吗?不知父母身体如何,有没有病,如果……我也没有办法呀!想着想着不禁泪流满面流的泪用袖子擦也擦不尽。白天时,岑参的眼圈总是红红的,像兔子的一样。
岑参在马上无精打采的,边走边想自己的家人。泪水掉了下来。一不小心把对面的人撞了。他刚要说对不起,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的朋友XXX呀!他正风尘仆仆,满面春光的向东边而去。他大概是回家吧!岑参见他的朋友赶回家,心中羡慕不已,他还要装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恭喜,恭喜呀!‛他要给家里写信,可都没有纸笔,岑参只能让他的朋友托口信告诉他的家人一切都好,不用挂念他,他的朋友远远的走去,岑参望着他的背影,心想:‚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呀!‛心中又一阵悲伤。
岑参下马,他慢慢地走着。旁边有着枯藤,枯藤上有着一只昏鸦,昏鸦旁有一颗老树,正符合他的心情。岑参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和亲人。
幸福,如此简单
幸福是什么,我从未有过如此深切的体会。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幸福竟如此简单。
话说那日接到圣旨,派我去安西当差,心中暗喜: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大展宏图了!
而家中,这几日荡漾着浓浓的离别之情:妻子与年迈的母亲神情凄然,心事重重,强颜欢笑;唯有小女儿总是要我牵着她到处玩耍……
分别在即,看着母亲妻儿含泪与我告别,我终于不敢回头,快马加鞭而去……
家里的老马跑出去一段路程后,信步而行,我这才想起刚才的一幕:妻子的欲言又止,母亲的关切的眼神,女儿扬起的小手,都将是我挥之不去的梦萦……
两边的青山绿水,柳暗花明,不觉间目酣神醉,心旷神怡。
几日过后,离家愈来愈远……
思乡之情也愈加深切。
那日,我见一户人家于绿树掩映之中: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整洁的小院中,两个小孩儿如同快乐的小鸟在父母的身边玩耍,映衬着一家人的欢笑……
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啊!
这个时候,女儿在做什么呢?妻子又在做什么呢?母亲身体什么样呢?眼前之景,不仅让自己悲从中来,暗自垂泪……
一日,正行间,远处的山路上响起了叮当的马铃声,‚来者何人?‛正暗自思忖,那枣红马已到身前,仔细端详一番,此人怎这样面熟?‚阁下莫不是高兄?‛
来人勒马停步,‚这不是岑兄吗?岑兄何往?‛
‚我奉命前往安西。兄台何往?‛
‚我奉旨回京复命。‛言语中透露出喜悦。随风尘仆仆,却难掩心中喜悦。
‚你说这荒山野地,若有一酒家便好小叙。‛
‚不用了,我着急赶路,更想回家见见母亲。‛高兄说。‚岑兄有没有为兄可以代劳的事情啊?‛
‚我出门以来,思乡益切,却没有带纸笔,也只有烦高兄带我传个口信,说我一切平安即可。‛
‚好,岑兄,前途漫漫,保重!‛马上一拱手,挥鞭而去。
友人离去,峰回路转不见人,留得马蹄声声……
我一个人久久伫立,怅然若失。
高兄回京复命,与家人团聚,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眼前不禁想起来昨天见过的那个家庭,多么幸福多么温馨啊!不一定富有,就幸福,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朽的失眠张晓风
他落榜了!1200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允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余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了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唐诗素描
‚素描‛,《现代双语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①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②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喜欢一个人走在湖畔。喜欢流传千古,有着淡淡墨香的古诗词。喜欢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美丽。或许正如那些伤感的诗人,在心底又埋下多少思绪。
梦之一:习惯于醉酒吟诗的李白,又怎能想到自己会沉浸在酒中‚解脱‛自己。不过他选择了一种自己的方式去摆脱‚心事‛,仁途上的不顺利让他乘船归乡,让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寻求快乐,这或许就是心事的一种寄托方式吧。
梦之二:柳永的词可称得上‚婉约派‛的代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他的压抑,只得在烟波中消散。孤独、寂寞萦绕心头,即使有良辰美景,可那满腹的心事更与何人说呢!
梦之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苦始终徘徊在易安的心头。一个迷茫的女子,在当时的境地又如何摆脱忧愁,她只得用《漱玉词》去‚消磨光阴‛,那或许是在‚藕花深处‛摆渡的最好方式,她的心事也便寄予其中了吧!
梦之四:我没有多少心事,因为我会选择一种方式摆脱心事:我会讲出来。因为我的身边有很多爱我的人。或许
我没有文采去用诗词寄托情感,但我依然会微笑着去看待世界。
当我如梦初醒,依旧一个人走在湖畔时,或许我的心事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去了。轻轻地,我拾起那散落的花瓣,悠悠地投入水中,看心事漂到对岸……
诗词素描的写作
一诗词素描属于扩写,古诗新唱式想象作文,即在吟咏鉴赏古代诗歌的基础上,穿越时空,运用联想与想象,将特定的人物、事情和景物等融入诗歌,再现原诗意境或创造出崭新的内涵。
二古诗新唱渊源屈原的《离骚》《橘颂》等作品——郭沫若《屈原》张继的《枫桥夜泊》——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
三佳作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
迟来的晨曦漫过碧蓝的海面,终于映出了坐在窗边女子憔悴的身形,在等些什么,又在望些什么啊,我想我应该知道答案。
桌上的铜镜映出了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奈何再美的容颜也遮不住她面庞那抹不去的苦。
从窗子向外望去,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玫瑰海,只剩下大海的深蓝和天空无力的苍白;疯长的长青藤爬满雪白的墙体,想要埋掉那些过往的山盟海誓;她不管。只是眺向那遥远的海天相接之处,每一艘船的出现都让她的心猛跳一拍,但是随之而来却是更深的失望。
她是脆弱的,我想。
浴血夕阳强有力的光芒带出了一连串的海上泡沫,漫天的红霞啊,在暗示什么呢?
她还是望着那忽隐忽现的线,等着他,等着,哪怕是一封帛书也好啊。
悠悠的水波,正如她对他的思念,延伸无止境。
白色的帆,在一片血红的颜色中也染上了这一天中最后的一抹红。
她突然想大叫他的名字,可惜,希望在还没来得及希望之前就破灭了,不是他,又不是他。
回想那‚似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还有那些温存的近乎虚妄的辞藻,是否只是玩笑地颠覆了那些逼仄的韵罢了?
惨淡的月光衬出了冰冷的海水,入骨三分,海上的薄雾随之而荡,定也住进了她的眼睛,否则,她的眼睛应该不会湿吧……
四诗词素描写作类型一是叙事散文的扩写,如《不朽的失眠》二是写景散文类扩写,如《鸟鸣涧》三是抒情散文类扩写,有叙事,但事情是抒发感情的一个依托。如《游子吟》
五扩写指导1中心是神——中心明确。改写也要表达明确的中心,改写文切忌没有中心,一团散沙。改写文的中心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融合自己的理解,重新确立新的中心。2语言是韵——语言轻灵优美。要保持原来诗歌的语言风味,语言要充满诗情画意。用词要轻灵、丰富。特别是写景类的文章,还要巧妙的融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3想象是骨——想象丰富。要根据诗词已有画面展开合理的联想。4拓展是肉——拓展内容,使文章血肉丰满。
六拓展的方法①时间拓展。诗中是现在,由现在可拓展想象到过去,也可由现在拓展遥想将来;诗中是春季,可想象拓展到其他夏秋冬三季;诗中是晨,可拓展想象到昏;还有晴到阴雨等天气变化的拓展。②空间拓展。诗中是此地,由此地拓展到彼地,即进行地点的变换。③人物拓展,在原来的诗歌中增加没有的人物,然后再在拓展的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的内容。④事情拓展。写景类的诗歌中拓展增加一定的人物的活动。⑤感官体验的拓展。原来诗歌只有视觉的,可根据合理的想象拓展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等,从而最大程度的丰富内容。⑥中心拓展,原诗已有中心的可拓宽原有的中心,原诗没有中心的可增加新的中心。七写作关键:动情1用充满情感的心观察2用充满情感的心感受3用充满情感的心表达
化用古诗词。
化用诗词。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比如下面这些语段:1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2一张床,一个枕头,构成了我读书的天堂。在这里,
篇二:《7.3修改过的200》(一)引入新课
我国宗教概况: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流行的国家。现存五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全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我国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特点。
宗教问题是一个重大而特殊的问题,据统计,现在全世界约60亿人口当中,信教的约有48亿,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一亿人左右)。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2.引入:经过前两个框体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在我们56个民族里,大约有1亿人信教,有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比如:藏族、蒙古族、傣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如回族、维吾尔、哈萨克等。这说明,如何处理宗教问题往往又涉及到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正如江泽民所说:“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我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宗教政策呢?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允许宗教存在呢?通过下边的学习,我们不难找出答案。
背景知识
1问题:世界有几大宗教,他们的最高信仰者分别是谁?
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上帝。基督教要人们信仰上帝,要相信世上的一切苦难都是人们自己前世犯罪的结果,因此要虔信教义,其死后灵魂才能上升天堂等等。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是耶稣诞辰纪念日。
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安拉(真主)。伊斯兰教要人们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真主“安拉”定好的。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佛陀(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遵循清规戒律修行,持之以恒,便逐惭进入一种“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体大息”的永恒境界。
2问题:他们所崇拜和信仰者的对象具体来讲都不同,但是这些对象之间又都存在的相同之处,这个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都是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什么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呢?简单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精神的产物或是神、上帝的意志的产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或神主宰的,包括你的生命。宗教正是这样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此外,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只不过作了歪曲的反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是这样,国外各民族的人形神都是该民族人的样子,中国的人形神则是中国人的模样。这充分说明了所谓“神灵”、“天堂”、“地狱”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不用解释给学生)
3问题: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创造上帝、安拉、佛陀呢?
自然根源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未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比如说雷电等,在自然界的压迫下,人类生存要受大自然的摆布,人们对天灾、疾病、部落争夺带来的苦难无力克服,从而产生了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于是人们产生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
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人们除了把自然现象的神化外,主要是对阶级压迫等社会现象感到不理解和难以捉摸;其社会根源主要是阶级压迫和剥削所造成的社会苦难,使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不存在上帝和神。
我们国家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也是产生于这样的根源。
4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还需要长久的奋斗过程;由于某些严重的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苦,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摆脱;由于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一部分人中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还会长期存在。此外,无论科学怎样发展,始终都是“有限的”。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1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镜头一说明了我国宗教的产生,镜头二说明了我国宗教的思想和主张,镜头三说明了我国宗教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1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及宗教政策?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而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只不过作了歪曲的反映。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所产生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刻阶级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有存在的条件,宗教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A信不信教的自由,B信哪种宗教的自由,C信哪个教派的自由,D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
师(引导生思考):在我国公民不论信不信宗教,也不论信什么宗教,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强加干涉,其实质是什么?生: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个人的私事。
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即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如果在共产党员和信教之间,共产党员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可见,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②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终傅、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2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教学过渡:观看图片,学习贾庆林的讲话(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就宗教事务和宗教事务新条例召开的工作组会议上说:中国官员应该更好地理解、贯彻宗教事务新条例的基本精神。他说:正确处理保障公民信仰自由与管理宗教事务的关系是中国官员的职责,要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感悟要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引出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师:什么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①含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师:我国于1994年初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从法制角度制定的,以便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师(小结):二者并不矛盾。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国家坚决打击一切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是放任自流。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目的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师(过渡):为什么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师: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补充,选讲[[(1)国家保护正常的
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是宗教团体和寺庙
教堂的合法权益。教徒在宗教活动场
所内进行的宗教活动“正常”是指宗
教场所内进行的宗教活动。宪法、法
律、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意味着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学生列举事例,哪些活动属于国家保护内的宗教活动,哪些是国家打击的活动。)(2)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这是正常宗教活动的一个大前提,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反对任何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以维护中国公民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学法指导: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