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详细内容
篇一:《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2011年—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美国科学家尔纳尔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埃里克·贝齐格(EricBetzig)1960年1月13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带头人。他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198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
威廉·莫纳(WilliamEsoerner)195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普莱森顿。化学家,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1975年,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98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至1995年,在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的研究中心担任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1993年至199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客座教授。1995年至1998年,在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杰出教授。1998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斯特凡·黑尔(StefanW.Hell)1962年12月23日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于1981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并于1990年获得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
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6年在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物理医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被授予海德堡大学教授资格。1997年,成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哥廷根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03年至今,黑尔也是位于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
心高分辨率光学显微
1
技术部门的主任。
2011年—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
3
篇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高校获奖目录》附件3
高校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6项序号
1项目名称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
传感方法学研究主要完成人学校湖南大学王柯敏,俞汝勤
2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俞汉青,李晓岩,盛国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及调控原理
双生病毒种类鉴定、分子变周雪平,谢浙江大学异及致病机理研究崔晓峰,张钟徽
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
因组重排的新发现
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
能优化与稳定性
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
传递机理研究{2014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超高温条件下复合材料的
热致损伤机理和失效行为
微分流形的几何拓扑
自守形式与素数分布的研
究
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
算方法
巨电流变液结构和物理性
质的研究
超高压下简单分子凝聚体
系的新奇结构相变和压力
效应张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沈岩,孙淼大学医学部陈杰,王凌,方北京理工大学孙健,肖峰清华大学周乐平,任泽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保林,孟松鹤方复全首都师范大学34567891011刘建亚,展涛,吕广世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张平文温维佳,沈香港科技大学杨世和,马红孺邹广田,崔吉林大学马琰铭,高春晓12
第1页
13
14
15低维材料中新奇量子现象及其调控的机理研究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功能导向的多酸设计与合{2014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成
二十万年来轨道至年际尺
度东亚季风气候变率与驱
动机制
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
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
组织免疫微环境促进人肝
癌进展的新机制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代谢
性血管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具有网络通讯约束的动态
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
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
波的调控研究
钙磷基生物材料的转化机
理及新生物性能研究
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
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基础
研究
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制备与微结构调控段文晖,顾秉林,吴清华大学周刚卜显和,李建荣,杜南开大学胡同亮,曾永飞东北师范大学李阳光,许林汪永进,张平中,谭南京师范大学刘殿兵,吴江滢赵国春,孙敏,李三忠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吴艳,方坚鸿祝之明,刘道燕,黄第三军医大学闫振成高会军,吴立刚,张立宪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程强刘昌胜,袁华东理工大学王靖,魏杰邹志刚,李朝升,于南京大学周勇,闫世成余家国,余火根,程武汉理工大学刘升卫,赵修建161718192021222324
25吸附式制冷的吸附机理、循上海交通大学环构建及热设计理论代彦军,夏再忠
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
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2014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法华中科技大学施保昌26
第2页
篇三:《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及其成就》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及其成就
2014-10-0914:11:17字体:大中小来源:东盟网编辑:程橙点击:2775次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及德国三位科学家EricBetzig、StefanW.Hell和WilliamE.Moerner获奖。获奖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三人将均分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EricBetzig,美国公民。1960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1988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团队负责人。
StefanW.Hell,德国公民。196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1990年从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主任、及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分部主任。
WilliamE.Moerner,美国公民。1953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普莱森顿。1982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及应用物理学教授。
这次获奖的是两项独立的技术。第一项是StefanHell于2000年研制的受激发射减损(STED)显微技术。此项技术采用了两束激光;一束负责激发荧光分子使其发光,另一束则负责抵消大部分荧光,只留下一块纳米大小体积的荧光区域。用该技术仔细扫描样本,得出的图像分辨率打破了Abbe提出的显微分辨率极限。
EricBetzig和WilliamMoerner分别独立地进行研究,为第二种技术打下了基础,即单分子显微技术。这种方法依赖于开关单个分子荧光的可能性。科学家对同一区域进行了多次“绘图”,每次仅仅让很少量的分散分子发光。将这些图像叠加起来产生了密集的纳米尺寸超分辨率图像。2006年,EricBetzig首次采用了这一技术。
今天,纳米显微技术被世界广泛采用,新知识源源不断地产生,造福着人类。
篇四:《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C.La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Peter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R.Cape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MartinJ.Evans)(英国)。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zur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Barré-Sinoussi)和吕
克·蒙塔尼(Luc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G.Edwards)(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BruceA.Beutler),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JulesA.Hoffmann)(美国),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M.Steinman)(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约翰·格登(JohnGurdon)和山中伸弥(Shinya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而具备多能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E.Rothman)和兰迪-W.谢克曼(RandyW.Schekman)、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ThomasC.Südhof
),他们因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4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欧基夫(JohnOKeefe),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MayBrittMoser)以及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EdvandMoser),因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PeterAgre)、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Mackinnon)发现细胞膜水通道,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Aaron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什科(Avram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IrwinRose),因三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5年,伊夫·肖万(法国)、的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国),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2008年,钱永健(RogerYonchienTsien)(华裔美国人),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A.Steitz)(美国)和阿达·约纳特(AdaE.Yonath)(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2010年,理查德·海克(Richard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美国)和铃木彰(AkiraSuzuki)(日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2011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色列),在晶体学研究中作出重大的突破。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J.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K.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两位获奖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体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运作机制。
2013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Levitt)及亚利耶·瓦谢尔(AriehWarshel)因发展了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和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E.Moerner)以及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StefanW.Hell)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将光学显微镜带进了纳米尺度。
篇五:《2000-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00-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14年,美国科学家John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BrittMoser(梅-布莱特)和挪威科学家EdvandMoser(爱德华-莫索尔),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
2013年,美国、德国3位科学家JamesE.Rothman,RandyW.Schekman和ThomasC.Südhof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而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2年,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iPS: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201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因此又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医学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10%的夫妇有生育问题,而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帮助其中绝大多数夫妇实现有自己后代的梦想。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以自然受精方式生育了后代。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的,同时还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发生降解。
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Hartwell)、英国科学家保罗-诺斯(Paul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Hunt)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以表彰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发现。这一发现找出了细胞循环控制出现缺陷时可能导致的染色体改变以及可能最终导致癌细胞的生成,因此这在研究癌症治疗方面开创了新的方向。
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77岁的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75岁的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71岁的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送”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JohnO'Keefe(约翰-欧基夫),挪威科学家MayBrittMoser(梅-布莱特);以及挪威科学家EdvandMoser(爱德华-莫索尔),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