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定义
详细内容
篇一:《孝的含义》
孝的含义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们人人都要做的一种义务,否则就会触犯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后悔的事情,孝心,就从现在开始吧!
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妈妈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时候,我就为她做饭,自己随后再吃。虽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给我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但是我也不能以为内这一点而不孝顺她。因为我长大成人了,该到回报的时候了。现在只有一点才能孝顺她,就是努力学习。报答她的一片苦心。在这里我想说声:“妈妈,您辛苦了!回想这几年我做过许多对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谅我这不孝之子。从今往后,我要对你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了,我相信您慢慢就会感觉到儿子长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心让人成熟,长大。我想没有对母亲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谈得上爱这个城市,这个养育我们的国家呢。爱母亲的孝心是“小孝”,爱祖国的孝心是“大孝”我愿意做有“大孝”的儿子。
“孝”的含义太深刻了!
篇二:《孝的理解》孝的理解
摘要: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这一说法在古代的地位。
当然,孝不仅仅存在于古代,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何为孝呢?孝的价值又在哪儿呢?
关键词:孝孝心无价
正文:
“孝”字是会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为“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要如何栽培下一代,才能对父母、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孩子是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孝子,但是,由于对孝的概念理解的不同,认识程度的不同,所以还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孝子的。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的国度,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同时,能够做到忠孝的人也就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孝已
经在宗族、血缘关系方面有了很大的淡化,孝与否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渐渐的被局限在家庭之中,从"治国,平天下"的领域退入道德和个人修养领域之中。
在我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行为。只在每一个生活中都能体现出来的。现如今有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也提醒着我们孝的重要地位。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有人说,有父母的关心疼爱是一种幸福,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既然父母疼爱我们,那么我们就应该感激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所以必须加倍对年老的父母尽一份自己应该尽的孝道,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是知恩报恩的当然,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上大学期间,我们要逐渐学会各种社会生存的技能,毕竟以后是我们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独自谋生,没有别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已经很好了,至于在物质上给与父母,我们暂时还是消费者,还不能为父母提供丰裕的物质享受,但是偶尔买件衣服,补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尽孝。在时间上,要充分的给足时间,让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社会价值,要时刻记住,父母的社会价值绝对不是只来要与子女,要鼓励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许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当父母年迈是,我们要更加的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心,更加精心的照顾,耐心的安慰。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她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父亲早逝,弟妹还小,全家重担都由母亲一个人来挑,在这种情况下,他
却提出要念大学。于是,母亲不得不去卖血。这样的故事,我也不喜欢。这样念大学,吸收的每一点知识无不浸透着母亲的鲜血。即使苦孩所有科目都成绩优秀,但有一科只能给他个不及格,那就是——孝心。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什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这个世界上,有些事物可以找个标准去度量,如我们用货币度量商品价值;而有些事物则是量不了的,比如孝心。孝心无价!孝心的驱动力无穷,总有一天,你游累了,那时母亲温暖的胸膛将是你避风的港湾!
我想说,孝字的定义就是让父母顺心快乐。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他也可以做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快乐。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的时候,我们却因为没有尽孝而流下了遗憾的眼泪和悔恨的心理阴霾,那时悔之晚矣!
让我们抓紧时间,好好孝敬父母,不要让他们失望,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就像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所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朋友,这就回去吧,去看看母亲日渐衰老的脸庞,父亲日渐粗糙的双手……
最后用毕淑敏阿姨的一篇文章,《孝心无价》的结尾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篇三:《孝顺的含义》1、给父母捶背。2、记录下父母给你的爱。3、整理那些儿时最珍爱的礼物。4、为父母做饭。
5、教父母发短信。6、为父母洗澡。7、让父母抱抱孙辈。8、带父母出去旅游。9、记下自己最喜欢父母的地方。10、父母得了重病要想好说还是不说。11、学会家传菜。12、定期举办家庭聚会。13、问问父母的初恋故事。14、回忆和父母吵些什么。15、记得照全家福。16、和爸爸出去喝一杯。17、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父母礼物。18、陪父母旧地重游。19、吃光妈妈做的菜。20、和父母一起做运动。21、用手机拍下父母。22、挽着爸爸的胳膊。23、和妈妈逛街。24、和父母一起看相册。25、问问父母的梦想。26、和妈妈煲电话粥。27、把父母的照片做成台历。28、算算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前。29、探寻他们成为父母之前的人生。30、问问自己会说话时的第一句话。31、记得父母的结婚纪念日。32、打听自己出生时的故事!
33、买回父母最为珍视的东西。34、问问父母相识的故事。35、把父母生日写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36、问问父母的烦恼。37、问问第一次挨打的故事。38、向父母求教工作中的疑难。
39、用有意义的钱请父母吃饭。40、为父母定制衣服。41、每年为父母做一次全面体检。42、问问父母曾经担心过自己的事。43、跟父母一起享受爱好。44、写信感谢父母。45、带妈妈去听音乐会。46、带同学去迪士尼乐园。47、一起做年饭。48、问问自己名字的由来。49、和父母一起大扫除。50、为父母拍DV。51、鼓励父母完成心愿。52、为父母理发。53、给孩子写下父母的名字。54、不要高估父母的承受能力。55、常回家。
篇四:《关于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关于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论文关键词:孝;家庭关系;父子关系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父子关系的核心准则——“孝”隐含着父子关系的冲突和隔阂,不平等与沟通不畅,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问题,而现代社会中的“孝”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其约束力有所下降,父子关系更加民主平等。
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微妙,如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而父子关系中的“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纵向为主,强调的是宗族、血脉的延续,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甚至成为了家庭伦理的核心准则。本文试着探讨“孝”这一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小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为辅助。以分析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含义的变化。
一、传统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与“孝”
(一)父子关系
要探究孝的观念从何而来,首先谈谈“孝”这一伦理原则所依附的父子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灵长目的母子核心团体与一个男性——“父亲”——形成永久的结合是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首要转变。母亲的伴侣担负起男性的角色,例如,供应养育所需的食物和劳力、当母亲的性伴侣、肩负起管教子女的权威和对子女的法律责任等。所以,父子关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而随着父子关系的形成,“父亲”与“儿子”的角色也就产生了。角色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与责任。父亲对于儿子,承担着抚养、保障安全、教育及社会化等职责,而儿子对于父亲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孝”。
(二)传统价值观中“孝”的含义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而《孝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这样说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而已经再进一步拓展到了“事君”与“立身”。所谓“事君”指的是做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的孝道;封建社会的五常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中君臣的关系即是父子关系的延展。在封建社会中,提倡的是将君主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敬爱。所以,“孝”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父亲的恭敬与奉
养,更表现在臣子对于君主忠诚之上,在此基础上,儒家认为,“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方式,《孝经》开篇中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为政乎?”这就是说,孝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政,这和《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均认为治国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孝经》里第八章为孝治,认为以孝道治理天下,就可以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境界。可见,“孝”的含义与意义,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成为统治人民与治国的方略,并且被统治者所用.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规范与秩序的工具之一。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道正式成为了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有力武器。这是“孝”极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但由于本文所致力探讨的是孝对家庭间父子关系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点就不做更多的延展。
那么何谓“立身”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要有崇高的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显扬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所以说,孝的施行,从侍奉父母开始,最终在于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这也就将“孝”与个人的成就联系了起来,所以,要尽孝,在中国社会,仅仅奉养爱戴父母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求儿子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好的名声,给予父母以荣誉,这才是最好的孝道。
“孝”的内涵与要求由善待父母发展到尊敬、顺从父母,又拓展到忠诚于君王,修身立行,光宗耀祖,并且进一步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并且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在中国父系继嗣制度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之一。
二、传统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
在父子关系中。“孝”是对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于父亲权威的尊重、服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盛兴旺做出贡献。必须说明的是.“孝”虽然是对“父”与“母”而言的,但是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孝经》中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对父亲的行孝既要敬,又要爱,而对母亲的行孝不要求敬,只要求爱。在本文中,笔者不对母亲的“孝”做探讨,而集中于对父亲的“孝”的研究。
(一)隔阂与冲突
由于“孝”强调的是儿子对于父亲的绝对顺从,在带来家庭关系秩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父子之间产生冲突与隔阂。
《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中,曾参问道,“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孑L子是这样回答的,“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指出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儿子应坚持进行劝谏、制止,否则父亲就会因为不义而受到危险,遭受侮辱,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是儒家思想中积极、民主的,被称为《孝经》中最为闪光的部分。然而后来被“歪曲和阉割”了,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教条,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
按照以上的分析.“孝”作为封建纲常的基本规范,是不可避免地与“儿子”的个体想法与意愿产生冲突的。“孝顺”,“孝”总是与“顺”相联系,“顺”强调了家庭的集体意识与尊卑长幼,却忽略了个体意识。费孝通曾指出在传统乡土社会,父母在孩子的抚育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亲担负生理性抚育的责任,父亲则担任社会性抚育的责任,为了维持父亲在家庭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间的隔离,故家庭里往往是“严父慈母”.子女有“恋母仇父”的情节。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根源.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红楼梦》中宝玉与贾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传统父子关系的一个典型。并且。父亲往往认为儿子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将自己的理想托付在儿子身上,这就难免与儿子成熟之后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发生冲突。
因此,笔者认为,“孝”作为一种封建家庭伦理,除了带给家庭关系以秩序外。也带给
父子间以隔阂与冲突。
(二)不平等与沟通不畅
“孝”这一家庭伦理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了父子关系间的不平等,造成了父子间沟通的不畅。在传统的家庭中,父子之间较难有良好的沟通与绝对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由父子关系放大的君臣关系中一目了然。费孝通曾将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定义为“教化权力”。并且拓展到乡土社会中长幼之间的关系。因为作为长辈的父亲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其获得了“教化”晚辈的权力。
在笔者所设计的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是:与和您的母亲相比,您和父亲间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孝的定义}.
A很少B较少C一样多D较多E很多
结果显示选择A与B的“儿子”超过了半数。可见,父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母子之间相比的确要少一些。
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孝道所赋予人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外,笔者认为还因为“孝”不仅是对儿子的要求,也包含了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对父亲的要求。传统的孝道以宗族的利益、荣辱为出发点,作为儿子就应该要传宗接代,知书达理,有所成就,这正是父亲养育的责任所在。子不教。父之过。儿子若不孝,也是父亲角色扮演的失败。所以,背负着这样近乎沉重的社会责任,父亲无法不对儿子恩威并重,有所要求。这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也曾有过描述,“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这也就使得父子关系看起来总是比其他几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显得沉重,严肃。并且二者在价值观上也往往存在差异,沟通的结果也容易不尽人愿,几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更加难以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也不愿再做沟通的努力.这就给父子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
(三)“形式化”抑制了情感的表达需要
“孝”这一伦理要求,可能带来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不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除了以上两点外,“孝”带来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僵化了父子关系。孔子在强调“孝”包含恭顺父母时,他提到“色难”,也就是在尽孝的时候,保持愉快与自愿的神色是最难的,换句话说,他要求的底限其实只是在表面上装出孝顺恭敬的样子。父子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天然的情感,那么这种封建礼教是否是抑制了其自然流露,而给它套上虚伪的模板,使得本是属于心灵的纯净情感套上了社会道义与主流的枷锁?孔子不停强调的是礼与乐,强调的是秩序是礼仪,却不顾及人真实的情感与个体间的差异。因此可见,礼乐都是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孝”作为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如此。在《孝经》中,提出了侍奉双亲时要有五要三戒,例如,要求在日常奉养的时候要竭尽恭敬,要表现出快乐。在办丧事的时候要极度的悲痛。在最后一章《丧亲章》中还详细地规定了如果父母逝世,孝子具体的行为,哭声必须表露出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决不能产生欢愉的表情等等,形式化的倾向明显。难道对于父亲的爱与孝,一定要通过葬礼上的放声大哭来表现吗?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与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所谓的“孝道”,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
(四)功利化色彩
“孝”的要求中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如前文所述,“孝”的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个人事业,为父母家族带来荣誉。那么,如果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扬名立万,就不是一个孝子了么?对父亲来说,是让儿子心灵饱满、生活幸福重要。还是在物质与声望上有所成就重要呢?笔者认为。“孝”最重要的是有心,是对于父母情感的表现,是真情的呼唤,即使贫困潦倒,能将父母放在心中,一碗茶,一声问候,都是孝道;即使腰缠万贯,声名远扬,不将父母放在心中,只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做出表面上孝顺的样子,这又能算是“孝”么?所以笔者认为,将对于个人成就的要求放进“孝”的要求,忽视了人们之间最重要的情
感依恋,显得功利化,这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中用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手段,与真正的“孝”没有太大的关系。
故总体来说.传统的“孝”给父子关系以一个稳定的模式,它不仅对“儿子”也对“父亲”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统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忽视了儿子作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实际上是父子间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且,它使得父子间原本自然和谐的亲密感情变得呆板、冰冷,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一种行为,一种外在的表现(例如守孝),而不是真心真情的流露。它对于儿子所提出的过多成就的要求,多少显得功利,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孝”所必须的表达形式。
三、现代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的变化
“孝”的权威毋庸置疑。但是到今天,经过了历史动荡对传统文化破坏,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大量涌入,父子关系中的“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更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父子关系出现
父子问的不平等关系大大改善.但是父亲的要求与希望,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儿子的思维与选择。在笔者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您觉得您与您父亲间的关系最接近下面哪一种: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B朋友C师长与学生D兄弟
约35%的人选择了“朋友”.其次是“师长与学生”,选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数则是最少的。可见,父子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融洽。《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中国父子两代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那种以父为主的单项沟通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关系越来越多,这反映的其实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即从强调个人要服从家庭,变为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
可以说,个体意识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代际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和自立的现象,表现在晚辈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
但是在“您所认同的尽孝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