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关心下一代的精神与品格――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一)

关心下一代的精神与品格――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的灵魂,我认为就是一个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修养,所以“灵魂工程师”这句话,就意味着教育首先是培育塑造人的灵魂即德育。我所理解的德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之类,更是关于美好品格、健全人格的培育。正所谓德为人之魂、德育为教育之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培养的目标是有灵魂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德”:有品格有情怀有健全的人格。潘光旦先生曾言,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转引自《人文通识讲演录之人文教育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P130)。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所以,德育确为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则是德育的核心。
下一代的成长,关乎民族与国家的兴盛大计。梁启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后来毛泽东更是深情流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笔者以为,有养成了健全人格的下一代,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怎样抓好德育工作,怎样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去积极思考去做的事情。
一、实施人文教育,锻造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质量。整句话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习相远”表明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特别是受学校教育的程度。因此学校教育就是青少年精神和品格养成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往往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人格修养高,可在学校正规教育的空隙,进行人文知识讲座,以此为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修养。
上海杨佳袭警事件、政法大学弑师案等系列案件说明,青少年缺失人文精神严重,普遍乏于爱的修养。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说圣人观天象而知四时变化,观人文,即诗书礼乐这些人关于人的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人。现在所讲的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以精神和品格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古代讲的人格修养,只注重与经世致用的功利联系和家国责任的外在诉求,而与内在的灵魂关涉教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刚刚学会一、二、三后便是“爱人民,爱祖国,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导,这些意识形态下的爱的对象无疑是抽空了个体之爱的虚化的爱。被大词的爱压抑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我们的无爱,自然就是无“怕”(参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版2007年P17),传统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这种无畏意识的高扬则表明爱的根基被替换掉了。我们不讲爱,自然就缺少那种个体间的尊重意识。关心下一代,不仅是要给他们爱,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心中根植一颗爱的种子。
学校的课堂教学,在如今分数第一的应试时代,谁真正把德育或者说爱育放在一个实在的地位?爱的教育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缺席,据说,这才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
其次是重视原典阅读。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学什么,都不太重视原典的阅读。不读孔子,不看海德格尔,当然不看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政治,就算是马列著作,除了课本上引用的部分外,不会再看片言;学历史,《南京条约》的原文是看不成,《史记》更不必关心;包括国文,我们以背故事简介的伪阅读方式来阅读经典,以此应付考试。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在人文修养上自是差了一截,还侈谈什么精神和品格。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看教材不读书,自然养不成“浩然之气”,唯满怀一副功利心肠,又怎能担负起家国之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