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试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一)

试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中职教学只有立足现实,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摆脱教学的困境,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在多元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和分层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培养模式
  湖南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批高职院校脱颖而出,成为职业教育的领头雁。面对激烈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持续减少,生源质量不断下滑,“低门槛”现象已成为普遍的事实,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学质量是争夺生存空间的首要条件。可以肯定地说,中等职业学校辉煌的教育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已是一个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中职教学只有立足现实,冲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摆脱教学的困境,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在多元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一、调整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上有“岗位需要论”观点和“就业需要论”观点。岗位需要论强调专业技能性,岗位针对性强。就业需要论注重适应岗位多变的需要,强调打好基础,培养一专多能。在课程模式取向上有“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这两种主要模式。知识本位重经验、知识的传授,能力本位重技能的培养。
  中职教学课程设置要根据现实需要定准自己的坐标,既不能“高攀”,也不能“低就”。一味地针对岗位需要会使课程设置越来越细,适应性越来越窄;而只强调一专多能、适应劳动市场岗位多变的需要,会导致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应综合劳动市场需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既要有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模块性,又要有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和变通性,使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构建起自己的专业能力框架,并逐步在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完善它。
  有研究者指出,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l型结构和Y型结构。I型结构又称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它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Y型结构又称为专业分支型结构,它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并不只为一个专业方向服务,而是若干同类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I型结构是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曾一度适应计划经济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岗位多变的趋势逐渐凸现,中职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逐步将强调针对性的I型课程结构体系调整为有一定选择性的Y型课程结构体系,为形成专业实践能力服务。专业能力并不等于专业技能。技能属于操作范畴,能力属于心理范畴。专业实践能力指学生通过有效的专业训练,形成的具有解决一定范围专业问题的心理品质结构,指向性、适应性和创造性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中职教学要摆脱普通的理论阐述型教学方式的影响,围绕课程设置体系,讲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实践性,知识技能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既能满足第一岗位的需要,又能适应市场岗位的变动需要,能在相近岗位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形成性评价
  中职学生经历过中考的阵痛,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走进了职业学校,许多学生感到自己是考试中的失败者,心灵曾一度蒙上了阴影。教育不光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成长、成才,培养自信心,激发奋斗精神的教育。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深受西方理性主义的影响,着重考核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实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下,许多学生的其他能力受到遏制,人的潜能得不到全面开发,导致了学生弱势群体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