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核心技能理论是新职业主义的核心理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内容。分析高职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现状,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提出核心技能培养的系统策略、目标策略、基础策略、渗透策略、评价策略的观点,努力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技能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核心技能;意义;现状;策略
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对“核心技能”有三种理解:其一,所有职业都要掌握,这是从职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对它的理解;其二,核心的、重要的技术内容,这是从职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对它的理解;其三,关键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与教的策略等,这是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的角度对它的理解。所以,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的支柱。
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课题中,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同时规定核心技能培训与测评项目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现状和策略,是新职业主义的时代要求,也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 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任务。
一、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
1.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力本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理念。然而,什么样的能力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呢?能力结构又有哪些能力组成呢?如何形成能力结构的框架?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等等。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与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2]。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活动的对象是技能型、应用性职业岗位。因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在这个能力体系中“核心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能力本位社会中,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培养核心技能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是适应多种职业和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2.符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纵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各国进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关注一般素质的核心技能,认为核心技能正是提高劳动者多种职业适应力的基础,也是个体继续学习的能力基础。
3.适应多元化经济体制的人才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体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崛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对人才的要求蕴含着一种共同的、必须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这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导致当前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实用与工具化思想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较多地注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核心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毕业生自我管理能力、交际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外语交流能力不强等,严重影响学生发展后劲。21世纪是高科技水平与高能力素质并重的世纪,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核心技能的培育,使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4.对反思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殊的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深刻地阐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任务,他认为职业教育“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先生的话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启迪。高职教育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完成或初步完成这四方面的任务,乃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现状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核心技能培养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对培养职业能力缺乏全面的理解,对三个层次能力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核心技能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
1.对核心技能的认识模糊。对核心技能的培养,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停留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层面上,对某些核心技能项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培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导致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在各类人才招聘会调查了解到,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他们最关注的恰恰是这些能力,这也说明了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所在。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
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培训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商业管理能力[3]。
2.培养方案缺乏对核心技能进行系统整合。有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核心技能培养的意义、内容、要求、层次、形式等问题还有许多模糊认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把核心技能认为就是专业技术技能。同时,高职院校依靠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核心技能整合的举措不多,未能实现在内容、方法和培养手段上的互补与互渗。
3.缺乏能力标准,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对核心技能的内涵的理解不够,缺乏能力标准,高职教育尚未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基础课和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渗透比较薄弱,教学大纲未能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许多学校并没有注重核心技能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对核心技能应有的要求也未能清晰表述。在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核心技能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机的整合,未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地贯穿其中,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脱节。
4.核心技能培养在方法上缺少有效的机制。由于核心技能不可能在课堂中培养,一些学校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缺乏真实情境的体验,采取放任式、无目的的方式。在训练方法上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开展了能力培养的系列活动,但是成功的经验尚不多见;在评价方法上还是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核心能力培养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