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哲学其它相关>关于“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研究(一)

关于“批判学派”的由来和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介绍和评论了莱伊、列宁以及作者本人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20世纪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的先驱,其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的研究概况和主要见解,以期引起学术同行的关注和深入探究。
关键词:莱伊 列宁 批判学派 学术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and discusses researches and views on the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as a whole by Abel Rey, V. I. Lenin, and Li Xingmin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school of thought are E. Mach, H. Poincare, P. Duhem, W. Ostwald, K. Pearson.They are pioneer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in 20th century.
Key Words: A. Rey, V. I. Lenin, The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Academic research

批判学派是活跃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科学学派以及哲学学派。历史已经表明,该学派是现代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1]和哲学革命(维也纳学派和逻辑经验论)[2]的先驱,在科学史、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3],他们既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即是名副其实的哲人科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虽然肇始于对世纪之交的科学危机的反应,但是,由于他们深厚的哲学素养以及对科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机敏反思和洞见,他们在哲学上也颇有建树。要知道,他们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伟大哲学传统的继承者,是“前现代”科学哲学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是逻辑经验论及其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嚆矢和滥觞,也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引线和酵素。尤其使我们感兴趣的是,皮尔逊、马赫、彭加勒在20世纪初对中国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了解或不研究批判学派,就很难深刻洞察现代科学哲学的“来龙”和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去脉” ,当然也无从理解现代中国的科学思潮。[4]
在本文中,我想考察一下“批判学派”这一称谓的由来,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的研究概况,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个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把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
据我所知,最早使用“批判学派”一词指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一个学派的,大概是法国哲学家莱伊(Abel Rey,1873-1940)。他在1907年于巴黎出版的《当代物理学家的物理学理论》[5]中,诚实地引用了当时的非常丰富的文献(不仅有法国的,而且有英国的和德国的),论述了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思潮,尤其是物理学的思想流派或学派。他说,在19世纪前60年,物理学家们在一切根本问题上是彼此一致的。“他们相信对自然界的纯粹力学的解释;他们认为物理学只是比较复杂的力学,即分子力学。他们只是在把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的方法问题上,在机械论的细节问题上有分歧。”“现在,物理化学的科学展示给我们的景况看来是完全相反的。严重的分歧代替了从前的一致,而且这种分歧不是在细节上,而是在基本的、主导的思想上。如果说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特殊倾向是言过其实,那么毕竟必须确认,像艺术一样,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也有很多学派,它们的结论常常是分歧的,有时简直是彼此敌对的。”
莱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学派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直到19世纪中叶,传统物理学认为,只要使物理学延续下去就足以达到物质的形而上学。这种物理学使自己的理论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这些理论完全是机械论的。传统机械论就这样超越经验结果,超出经验的范围,提供了对物质实在的认识。”但是,“19世纪下半叶对传统机械论所作的批判破坏了机械论的这个本体论实在性的前提。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对物理学的一种哲学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9世纪末几乎成为哲学上的传统看法。依据这种看法,科学不过是符号的公式,是作记号的方法。”
基于上述历史考察和哲学分析,莱伊根据物理学家的科学取向和认识论倾向把他们分为三个学派:唯能论或概念论学派;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现在继续支持的机械论或新机械论学派;介于这两种学派之间的批判学派。马赫和迪昂属于第一个学派;昂利.彭加勒属于第三个学派;旧物理学家基尔霍夫、亥姆霍兹、汤姆逊(开尔文勋爵)、麦克斯韦以及现代物理学家拉摩、洛伦兹等人属于第二个学派。
要知道,在当时,一些研究电子论或电子动力学的物理学家看到,无法把电磁现象还原为力学运动,机械论或力学自然观(机械自然观)行不通,于是便改弦更张,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再把一切物理现象还原为力学,转而把它们还原为电磁学——电磁自然观于是应运而生。莱伊把这些持电磁自然观的人也归入机械论学派,称其为新机械论者:“那些继洛伦兹和拉摩之后制定物质的电的理论,宣称质量是运动的函数而否认质量守恒的人,都是纯粹的机械论者,是机械论最新成就的代表。所有这些人都是机械论者,因为他们都以实在的运动为出发点。”他进而罗列了把电子物理学家列入机械论的理论的四个理由:(1)它使用图像的、物质的元素来表示物理性质及其规律;它是用知觉的术语表达的。(2)虽然它没有把物理现象看作力学现象的特殊情况,但是却把力学现象看作物理现象的特殊情况。因此,力学的规律依然和物理学的规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力学的概念依然是和物理化学的概念同属一类的概念。(3)运动,空间中的位移,依然是物理学理论的惟一的图像元素。(4)最后,对于物理学、对于物理学的方法、对于物理学的理论以及它们和经验的关系的看法,仍然和机械论的看法,和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物理学的理论是绝对同一的。莱伊的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电子物理学家最终还是把电子论建立在电磁现象的传播媒质即以太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运动的基础上。
在次年于巴黎出版的《现代哲学》[6]中,莱伊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他说:“有一部分物理学家否认物理学仅仅是古典力学的简单继续。他们希望摆脱传统的枷锁,他们像一切真正的革命者那样,认为这种传统是过于狭隘和过于专横了。因此,他们对力学的基本原理作了琐碎的批判以及修正。由于这些努力,就出现了对物理学的新的看法,也许,这种新的看法并不像他们有时候所说的那样,是和旧的看法对立的,但无论如何,它使旧的看法起了深刻的变化。总而言之,当物理学发觉古典力学是它的一个薄弱基础时,它就不再像所一直认为的那样,把物理现象看成正是构成古典力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运动方式。”于是,马赫、奥斯特瓦尔德、迪昂等人把“力学模型”作为“神话”加以摈弃,从而抛掉了“原子论的拐杖和以太的涡旋”(原译文为“旋风”)。莱伊指出,这一思想进路“是和机械论物理学或图像物理学相对立的概念物理学”。他同时也看到,大多数现代哲学的拥护者完全是面向那些赞成唯能论物理学而坚决反对机械论物理学的科学家的。但是整个说来,绝对拥护唯能论物理学的人在物理学家中间占极少数。
莱伊进而论述了两个学派的基本观点、争论的意义和未来的前途。他表明,唯能论物理学家断言,唯能论对物质现象作了完满的、必要的和充分的解释,也就是说,它向我们提供了物质现象所依赖的一切关系的总和。有一些唯能论物理学家为了给自己的观点增添更多的客观性,甚至把能推崇为某种实体,似乎这种实体就是真正的物质实体、我们一切感觉的真实的能动的原因、我们必须赖以建立自然观念的形象。与之相对照,机械论学派则使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形成一个广博的理论体系,正如运动是物理化学现象的最根本的实质一样,力学是这个体系的牢固基础。现在,机械论观点事实上力求采用所谓的电子学说的形式,把电子视为任何物理实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莱伊看来,唯能论者和机械论者之间的争论,特别是由唯能论者引起的争论往往是非常激烈的,实质上这种争论是促进物理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而且是必要的因素。不过,他把机械论理论的继续发展看作物理学的未来,认为唯能论的理论大概也会像古代的机械论一样,溶解于从容许作假设的角度来看是更加灵活和更加严格的动力学中。
由此可见,莱伊对世纪之交的科学状况还是有比较清醒的洞察的。尤其是,他明确地把当时的物理学家分为三个学派或两个学派。不过,他虽然提出“批判学派”这个称谓,但对其并未加以界定和详论。他注重的是唯能论或概念论学派与机械论或新机械论学派二者之间的对立和争论,并认为前者扮演着革新者的角色(这一点讲对了),但似乎又觉得物理学仍然可以沿着后者的思想路线继续发展(这一点恐怕估计错了)。当然,他把马赫划入唯能论者之列,把彭加勒与马赫和迪昂割裂开来而归入第三个学派,也是不妥当的。我们后面还要涉及这一点。
(二)
出于俄国国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党内斗争的需要,作为政治家和革命家的列宁在上世纪初对物理学危机和革命、对以马赫为代表的学派——列宁给其冠以“马赫主义”的称号——发生了兴趣。他在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7]时,读了莱伊的《当代物理学家的物理学理论》(作为对这位作者的观点的批判的直接继续,他后来又读了该作者的《现代哲学》并加了批注)。列宁不赞成莱伊的三分法,他认为只有“两条基本路线”,“因为第三条路线不是独立的路线,而是中间的路线”(第209页)。他指出:“莱伊把唯能论和马赫主义混为一谈当然是不完全正确的,同样,硬说新机械论学派尽管同概念论者有着十分深刻的分歧,也会得出对物理学的现象论的看法,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莱伊的‘新’术语没有把问题弄清楚,反而把问题弄模糊了。”(第270页)列宁用“旧物理学”和“物理学中的新思潮”、(第269页)、“旧观点”和“‘新’学派”(第270页)指称两条基本路线或两个学派,他更为经常地用“‘物理学’唯心主义”(第316页)、“马赫主义”即“马赫-彭加勒-皮尔逊学派”(第320页)称呼后者。
列宁在剖析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英国唯灵论、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德国唯心主义、现代物理学的两个派别和法国信仰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意义时,着重揭示了两个学派的哲学倾向:“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莱伊称之为“概念论”和“新机械论”),可以归结为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差别。”(第306页)他接着论述:“就拿这个学派的物理学家德国人马赫、法国人昂利.彭加勒、比利时人[8]P.迪昂、英国人K.皮尔逊来说吧。正如他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正确地承认的,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他们有同一基础和同一倾向,但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整个经验批判主义学说,特别是不包括马赫关于‘世界要素’的学说。后三个物理学家甚至都不知道这两种学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哲学唯心主义。他们都毫无例外地、比较自觉地、比较坚决地倾向于它。”(第317页)列宁进而指明了这种哲学倾向的内涵:“我们所考察的新物理学的这个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否认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并为我们的理论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或者是怀疑这种实在的存在。在这里,这个学派离开了被公认为在物理学家中间占统治地位的唯物主义(它被不确切地称为实在论、新机械论、物质运动论;物理学家本人一点也没有自觉地去发展它),是作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学派而离开唯物主义的。”(第318页)
综上所述可知,列宁虽然了解莱伊关于“批判学派”的用语,但是并没有借用它来指称以马赫、彭加勒为代表的学派。他把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的哲学思想统统归之为唯心主义即“精致的信仰主义”(第320页),并给该学派正式取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
(三)
我是在1980-1981年间作硕士论文[9]时开始关注和研究批判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当时,我就明确地用“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the mechanical school of thought)和“批判学派”(the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称呼世纪之交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学派,并把马赫、彭加勒等五人作为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后20余年,我一直把批判学派作为我的研究课题之一:既对其代表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又把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据我所知,截止目前,在国外学术界,对前一方面的研究的成果和水准不一(对马赫和彭加勒的研究时间较早、成果很多;对迪昂的真正研究从1980年代起渐趋活跃;对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至今依然较少;对皮尔逊几乎没有像样的研究),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似乎还没有人涉及过——恕我孤陋寡闻。因此,在这里,我仅想略述一下自己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的研究概况;至于个案研究,有我的百余篇论文和七部著作在,此处不拟赘述。
1981年,我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文献[1]),这也是我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学派的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该文材料翔实,观点新颖,深得编者的青睐,遂加有编者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一场物理学革命,无论在科学史上或者哲学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这一事件,历来各个哲学学派都有自己的分析,同时也理所当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本文运用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分析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学派,即所谓机械学派(或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历史作用、哲学根源以及它们的历史归宿。特别对于批判学派,作者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为了繁荣学术,深入探讨这一场科学革命的哲学意义,丰富我们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刊特予发表,提供讨论。”我在该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依据物理学家对经典力学的不同态度,把他们分为力学学派(视力学为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力图把一切物理现象还原为力学)和批判学派(在肯定经典力学的固有价值的前提下,对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力学自然观或机械论持批判态度);批判学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扮演了革新者的角色,而力学学派则是保守派或守旧派;二者所起的不同历史作用的哲学根源在于,力学学派坚持的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在当时已变为妨碍物理学发展的阻力,而批判学派在科学中却真正贯彻了科学经验论,他们的概念嬗变原则、知识相对性原理、约定论都富有积极意义;但是,两个学派都未能担当起物理学革命的重任,该重任只能历史地落到那些吸取了两个学派长处的科学家的肩上(如普朗克和爱因斯坦)。这篇论文在当时的历史与境下影响很大,尽管从今日的视角来看,它在哲学分析上还欠功力,且带有不可避免的时代教条的痕迹。
紧随其后撰写和出版的《激动人心的年代》[10]是一部发行量极大、影响甚广的小书。该书全面地展示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危机与革命,批判学派的历史作用和科学哲学思想在其中得以较为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1980年代初在我的建议和参与下,“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物理学危机和革命”两个词条正式进入多年后才出版的百科全书[11]。
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我探讨了马赫和彭加勒哲学思想的异同[12]。我讨论了马赫和彭加勒的有关哲学见解同中有异、主导哲学思想大相径庭,最后提出了“彭加勒是马赫主义者吗?”的问题。我对所提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二人的共同点并不在于所谓的唯心主义或精致的信仰主义,而在于他们同属批判学派,对经典力学和力学自然观持批判立场。
由于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哲人科学家或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我在1990年发表的关于哲人科学家的论文[13]实际上也是对批判学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它确实是我在对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以及爱因斯坦等哲人科学家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文中,我对哲人科学家(philosopher-scientist)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们既是具有开创性科学贡献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具有深刻影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换言之,他们既是科学泰斗,又是哲学巨匠,即集伟大的科学家和敏锐的哲学家于一身,而主要则以科学家的角色(主角)出现于社会舞台,哲学家的角色则是辅助的、附带的、从属的(配角)。”哲人科学家的特点是:从小就对科学和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一生喜欢沉思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不过分地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面临的现实问题迫使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问题和背着沉重的哲学偏见寻求答案;不自诩为哲学家,不企图构造庞大的哲学体系,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却迸发出闪光的思想火花,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人类的思想宝库;科学的人文主义者。哲人科学家的作用是:人类思想史上路标的设置者;沟通科学和哲学的桥梁;科学家和哲学家联盟的纽带;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者和缔造者。
1991年伊始发表的论文[14]是一篇关于批判学派的综合性研究论文。我在该文中论述了三个问题:(1)批判学派的根本特征。批判学派否认物理学可以划归为经典力学,对经典力学和力学自然观旗帜鲜明地进行了批判(并且对物理学革命也作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贡献)。这是批判学派的根本特征,也是它的标识和判据。(2)批判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共性是:对物理学发展形势有比较清醒的看法,并致力于科学的统一;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与写作风格;普遍赞同思维经济原理;充分肯定科学美在科学中的巨大作用;第一流的科学家,名副其实的思想家和众多领域的“漫游者”。(3)批判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在科学思想和自然观、科学观、基本的哲学立场、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这篇论文的观点在《马赫》一书中的第九章“马赫与批判学派”得到拓展和深化,其中新涉及到马赫与其他四位代表人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形而上学的不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