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浅谈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一)

浅谈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江泽民 治国方略 毛泽东 邓小平
  论文摘要: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面对新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治国方略。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以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江泽民同志进行理论思考和国家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来,邓小平同志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离开自己的国家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伟大思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有八十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待马克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江泽民同志在不断结合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二、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1959年底,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两个阶段的设想,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有益探索,但是他并未对这一认识作进一步的论证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角度出发,得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历史依据、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作了充分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在深人思考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特征、基本纲领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他系统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容,并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些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都作出过重大部署: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的谈话中就深刻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重要论断以其巨大的理论震撼力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l1月召开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修正案中,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1993年l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我们在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纲领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到2l世纪的前l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和全面改革。江泽民同志对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