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 银行工作环境(一)
详细内容
诚如周小川行长所说,“生态金融”,这个比喻,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条件,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和生存条件。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与银行关系不大,是政府事情,社会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从以往的经验看,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银行要负相当大的作用;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银行,主导作用也在银行。
金融生态环境是借用仿生学的理论,认为作为生物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关系、相互影响的并且互为生存条件的关系。这里所说的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有企业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也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的。所以,金融生态环境包含银行工作环境,但不等于银行的工作环境;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既要改善银行的工作环境,更要改善个人和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社会金融服务环境。
因为金融者,资金的融通也。保证资金通畅运行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企业资金的融通健康运行,正常的资金需要基本上能得到解决;二是使金融资产质量受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如果我们把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目标仅限于第二条,金融资产的质量显著改善了,而企业的贷款却是难上加难了,我们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目的意义又何在?一方面把有限的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手中,另一方为了信贷资金安全,把贷款的范围收缩了,把民间借贷“取缔”了,银行的日子好过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却发展了!(实际上银行的贷款质量也不见得好)这那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雷和平、林之诠在2005年6月4日《金融时报》上,题为“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一文中说,周至县去年年底全县存款余额20。9亿元,贷款余额7。6亿元,存差达13。3亿元;去年除农村信用社较年初新增贷款4210万外,其它工、农、建三家没有一分新增贷款。去年一家生产饮料的企业,因为在当地得不到三家银行的贷款,只得将总部搬到杨凌,从西安市争取到一笔科技扶持贴息贷款。如此,对当地来说,银行存不存在又有多大价值?具有发人深省的是同一个陕西省澄城县渭南市曾经是金融风险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环境恶化,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上升的同时,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却在萎缩。2000年底,县内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很高,县内四家主要金融机构全部亏损,总额达3335万元。而这个县的一个农信社的马百党,从事信贷工作34年累计发放贷款5000多万元,却仅有2万元因群众受灾而逾期。另一个雷家洼乡信用社近两年,由于积极支持全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单纯种植作物向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商业等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全乡信用户共达到2890户,占农户总数的71。4%。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200万和62元的幅度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信用社的每年存款净增都存200万元以上,去年存款净增300万元,贷款收回率达96%,利息收回率100%;2000年,信用社扭亏为盈。在这些地方农民的贷款难和银行的难贷款这对老大难矛盾就这样解决了!是在帮助农民发财致富中解决了!金融生态环境在帮助农民致富中重新建立起来了!两种做法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营理念。想用一年不贷一分新贷款来迫使这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不会取得满意的结果的。澄城县的做法还说明,银行和信用社在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中都是大有可为的,改革金融生态环境中许多工作还要银行来做,银行要先做。
一是体制环境。金融体制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金融主体结构合理了,金融资源配置有效了,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充满活力。犹如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围涂开荒,把自然生态环境都破坏了。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是否也在走这条路?体制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特别是与政治体制的关系。金融活动的干扰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据悉,央行在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年~2002年我国不良贷款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中说,由于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要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8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仅占总额的20%。这种说法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虽然由于我国体制和制度的特殊性,要将金融行业与政治以及其他体制完全脱离开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认,经过近几年的改革,金融行业受行政方面干扰是大大减少了,特别是银行实行了垂直领导以后,许多贷款审批权又上收了,说现在不良贷款80%是由行政干预造成的,未免言过其实。我认为这阶段信贷质量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倒不少,但不是通常都是如此。我认为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差,银行的责任是推卸不了的。银行需要考虑的是三方面问题:一是银行行长有没有私心杂念,说句老实话,按照现行的制度,企业的贷款贷与不贷,推托的方法多得很,干吗把不该贷款放出去?二是银行干部的知识结构有缺陷,据我所知,现在银行干部不大喜欢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问题,在贷款审批时往往只注意企业的眼前情况,后来大环境一变,企业垮下来了,贷款也陷进去了!因为银行一旦与企业发生贷款关系以后,不是说不贷就不贷的;三是银行内部制度不健全。贷款是银行调查,银行审批,银行发放的,明知不能贷,也贷出去,是银行本身问题吧!如果银行法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凡是不该贷的贷款,银行批了,贷了,银行行长要负法律责任,情况可能会好多了,可惜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有这条法律,可能行政部门也不喜欢有这条法律去把这条路堵死。
现在值得担心的倒是金融体制本身。有三个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不发达地区资金单向往发达地区流动,二是农村资金单向往城市流,农民发展生产靠民间借贷。价值中国网>2005年10月14日陈柳钦转载的,《民间借贷愈来愈烈“灰色金融”亟待收编规范管理》一文中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前不久对20294个农户进行调查显示,通过民间借贷获得的贷款占这些农户贷款总数的69﹒41%,平均每户为1008.56元。据测算,我国农户一年从民间借贷获得的贷款高达2000多亿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专家黄孝武说,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远远大于正规信贷规模,并正以每年20%的幅度快速增长。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农民来自民间金融市场的贷款是来自正式信贷机构的4倍。中央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对中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进行实地抽样调查,目前中国地下信贷总规模介于7405亿至8164亿之间,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07,也就是相当于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比重为28。07;三是70%资金用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产值只占GDP的30%,而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又普遍差。这说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头戏在金融体制。我们现行的金融体制是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信贷高度集中,金融风险也集中了,中小企业贷款难也久久难以解决。而解决金融体制问题,权在银行。我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既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并存混合经济,就应该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信用形式、多种融通渠道、大小金融机构为之服务;既要有各种不同的金融机构,也要有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理财服务和担保机构、合作金融和民间借贷。只有这样,金融资源从垄断性分配中走出来,走向市场化。金融资源的效益提高了,企业和群众融资问题解决了,信贷风险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减少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好了;企业融资的路子畅通了!金融生态环境才有一个令银行与企业双赢环境。
体制环境才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和改造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