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疗效及护理体会(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治疗组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接受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的20例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患者,清创后将医用泡沫材料覆盖创面,接负压吸引治疗机,14-20d后行皮瓣手术。对照组为2007年以前应用传统换药方法进行处理的20例同类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手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等方面的差别,总结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的护理观察要点。结果与传统换药方法相比,治疗组手术前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各项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控制Ⅳ期压力性溃疡创面的感染情况,充分引流以及刺激创面肉芽组织良好生长,是治疗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维持恒定的负压吸引,引流管的管理和密切的护理观察是护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压力性溃疡护理
Ⅳ期压力性溃疡(pressureulcer),坏死层次到达肌肉组织或骨组织,创面难以自行愈合,需手术封闭创面,为保证手术效果,传统方法是手术前定期局部换药,以清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刺激培养肉芽组织生长,疗程较长,效果较差。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是近年来报道的新的创面处理方法,具有使感染局限、引流充分、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优点。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作为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的手术前治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躯干部Ⅳ期压力性溃疡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各种原因所致的截瘫患者17例,昏迷后患者3例,均无糖尿病史,均无重度营养不良,20例均为单处压力性溃疡创面,位于骶部8例,肩胛部5例,侧胸壁4例,腰椎部2例。创面面积4×6cm2-9×10cm2。对照组为2007年以前我科收治的采用常规换药的同类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岁。
1.2材料
医用泡沫材料,主要成分为多聚乙烯醇,有极强的吸附性和透水性,质软而抗张力强;引流管为多侧孔的硬质硅胶管;生物半透性薄膜有良好的透氧和透湿性能,能防水和防止细菌侵入,可观察创面情况;负压吸引治疗机,附带引流瓶;吸引连接管。以上材料均为威海高分子生物集团生产。
1.3方法
①创面清创,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②根据创面形状、大小裁剪医用泡沫材料,将材料敷帖于创面,与创缘缝合固定,深创面可用一块以上海绵重叠覆盖。③将多孔引流管的多孔端插入海绵,另一端由创旁皮肤引出。④用贴膜封闭整个创面。⑤吸引连接管连接负压吸引治疗机,调整负压至350-400mmHg。⑤引流7-10d后,揭开薄膜及泡沫材料,根据创面情况决定继续封闭引流或者行手术治疗。
1.4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5护理观察
观察医用泡沫材料的贴附情况,薄膜下有无积液,薄膜及管道有无漏气,引流管是否通畅,及时予以处理。
2结果
20例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后10到14d后,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明显,肉芽新鲜致密,分泌物少,无水肿。创面面积亦有不同程度缩小。行皮片手术后,19例患者皮瓣良好成活,仅1例皮瓣尖端边缘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在术后2周内完全愈合。
表1封闭负压临床效果观察(x±s)
3护理
3.1一般情况的护理:
对于封闭式负压引流疗法治疗的患者,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若体温持续升高,说明感染有继续加重的可能;要观察创面引流是否有效;并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创面位于骶部的患者排便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接便器,避免污染创面敷料。注意按时翻身、按摩,并随时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和适宜的温度、湿度。患者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刺激皮肤。
3.2封闭负压的观察和护理:
保持一定的负压值(350-400mmHg),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若创面敷料隆起,创面潮湿且有液体聚集提示引流管堵塞或连接管压折,应立即处理,如有管道堵塞时可用0.9%氯化钠10-20ml冲洗管道,防止管道扭曲,引流管应该置于处理后创面腔隙的最低点,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的量、性质和气味。每天用75%酒精消毒创缘周围皮肤。观察引流管是否压迫创缘皮肤,引流管与创缘皮肤之间应用纱布进行有效衬垫,防止出现皮肤压伤。创缘皮肤若出现红肿、红泡,提示对生物透性薄膜过敏,应每48-72小时更换敷料一次或立即停用,直至创面反应消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