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现代价值的浅谈(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中国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已经被五千年的文明所证实。在对中国北方农村民间文化长期的田野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中国民间文化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其现代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何在?是在废弃的遗址中,还是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当一些学者目光从帝王将相转向民间百姓生活时候,有必要将以往被精英文化所忽略的民间社会的文化历史、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千百年间,虽然广大的普通民众没有掌握记录历史的权利,没有被赋予发出声音的合法性,但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将生活融入历史中,并不断地形成集体的记忆。如果没有对民间社会的文化与习俗有充分的了解,任何人也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论,更不能以道德来贬抑。
著名学者钱穆曾经在《灵魂与心》一书的序中这样表述他幼年时所生活的乡村:“余生乡村间,聚族而居。一村当近百家,皆同姓同族。婚丧喜庆,必相会合,而丧葬尤严重,老幼毕集。岁时祭祀,祠堂坟墓,为人生一大场合。长老传述祖先故事,又有各家非常奇怪之事,夏夜乘凉,冬晨曝阳,述说无衰。遂告鬼世界与人世界,紧密相系,不可相割。”费孝通教授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中曾经非常中肯地说道,他之所以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在乡间听到太多“聊斋”故事。由此可知,中国民间的文化就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学堂,幼年的记忆中充满了民间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内容,并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人文化血液的一部分,不论将来的职业选择如何。
这就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传递实际上让我们感知到中国文化之所以薪火不息的原因。因为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会把儒家的道理像讲故事一样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而尊老的孝道也就随着“乌鸦反哺,羊跪乳”等成为乡间最朴素的道德观。
中国民间文化是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历史而又复杂的问题。人类学家李亦园这样描述传统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宇宙观及其运作原则:表现大传统儒家的理念时,则成为“天人合一”“致中合”以及“与天地合”“与人合”“调理四时,太合万物”等形而上哲学概念;表现在小传统及日常生活,则见于实物医药习惯、姓名系统、祖先崇拜仪式、择日占卜、风水地理、神明仪式以及符箓咒法等方面,这些正是一般中国人世俗生活的前提。其实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在上述的内容中找到与自己心灵中契合的点。
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民间文化,她是中华文明的起点,许多基本的思想和活动至迟始于汉朝,在充满理性色彩的精英文化产生之前,民间文化已经存在,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各种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表明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否则的话早就湮没在历史之中;而在精英文化受到各种异邦文化冲击而发生变化时,民间文化就像永不移动的河床一样,依然乘载着中华文明。民间社会的文化内码
任何文化都由其自身发展出来的象征和符号来表现,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文化象征的符号(symbol)抑或在一个共同的话语系统中人们得以沟通、彼此了解并代代相传的人生知识和生命态度以文化内码(culturalcode)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或文化内码对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非常重要。在这个共同的系统中,人们拥有共同的目的、策略和对生活一致的看法。
在文化象征符号或文化内码的理解与接受中,我们社会化为“中国人”。比如普通人熟悉的杨柳青年画中有很多民间信仰的体裁作品,如“连(莲)年有馀(鱼)”,那个大胖娃娃手里抱着一个肥肥的鱼身边有一个莲蓬,“莲”即与“连”谐音,同时也象征着多子多孙;“鱼”与“馀”谐音,象征着富裕和好运道。再比如玉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超出了其本身,因为它对于知识分子是节操的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追求超越生命的道义的实现;对老百姓而言它是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佩戴“玉饰”能避邪带来好运气;同时也是对女性贞节的要求,无论婚否女性的纯洁是超越生命的,要“守身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