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安徽省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奇葩(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微风皖韵学校艺术教育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通过对徽文化中有关音乐方面内容的阐述,提出在安徽省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微风皖韵”的介绍和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促进徽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的学习。同时也对“微风皖韵”如何进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2002年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相继发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两个文件,强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学校艺术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除了缺乏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艺术教育师资缺乏,教学设施建设滞后,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法紧密结合以外,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还必须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各类艺术形式,将其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笔者以为,安徽地区的学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其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把本地丰富多彩的地方艺术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仅从音乐艺术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求抛砖引玉,求得大家商榷与指点。
一、源远流长的“徽风皖韵”
(一)“徽风皖韵”是一种文化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思想文化活跃,流派纷呈;艺术灿烂,绚丽多姿;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孕育了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绚丽精深的徽学。因此,“徽风皖韵”中蕴藏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传承。
(二)“徽风皖韵”中的音乐文化
1.安徽音乐—唱一首原汁原味地方民歌。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天然。
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民歌特点多样化: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燎亮;淮北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等。
2.安徽舞蹈—跳一曲“东方芭蕾”花鼓灯。安徽民间舞蹈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滩舞、巫舞、龙舞、狮舞等。花鼓灯在全省流行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在汉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安徽曲艺—听一段“土掉渣”的安徽大鼓。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淮北地区流行的曲种有太和清音、毫州清音、四句推子、颖河溜等。江淮之间流行着白曲;六安地区有四弦书;马鞍山、芜湖等地则有梨簧调等。
4.安徽戏曲—演一出韵味十足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天仙配》、《女骑马》等优秀作品,无疑是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安徽省境内的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的教育、熏陶和培养,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民族传统艺术的美,为把安徽建设成为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徽风皖韵”是安徽省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无疑可极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将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不同程度地纳人学生学习的范畴,既能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又能使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对地方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二)打破了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纯的课堂讲授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如果把课堂移到学校之外,让学生亲临其境,活生生地接触、感受到种种艺术形式,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以及更为直观、感性的了解。“生活现场即课堂”,这就是亲身感受当地的艺术形式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再加上教师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效果必然呈现多元化,使学生再听课时感到更具体、更直观、更有兴趣、记忆得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以及邀请民间老艺人、民间演出团体进校为学生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模式更加多样,艺术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
三、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徽风皖韵”的载体
(一)有利于促进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了各一一徽文化的传承来说,艺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脱卸的责任。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能增进学生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了解。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音乐,会使他们更了解和热爱家乡。艺术教育不仅要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走进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深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能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
“徽风皖韵”作为安徽省的本土艺术资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本质上应该是对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一种回应。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据笔者对好几所学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了解不多或不了解;89.2%的学生对本民族的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会一点或一点不会;甚至有近20%的学生认为这些艺术已经过时了或虽然很美,但不够吸引自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民族审美主体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民族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更能强化我们民族艺术文化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