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其它相关>关于英语教学与语言文化意识教育(一)

关于英语教学与语言文化意识教育(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偶合现象,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学家沃尔夫森(M,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如果违背了非本族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国用地道的北京话流利地问一位老人“你几岁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为大家从大山地道、流利的汉语口语中,自然认为他应该已掌握了“您多大岁数了,”甚至对他说出“您贵庚了,”都不会感到意外。如果换个刚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用浓重的洋腔洋调问“你几岁了,”,我们就能够谅解他。因为我们认为他连语音关都还没过,很可能还不了解中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B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coverpraisinme,(你过奖了。)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rn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汉语的“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汉语的“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