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美文学论文>浅析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展示和剖析自我——评普拉斯的“蜜蜂组诗”(一)

浅析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展示和剖析自我——评普拉斯的“蜜蜂组诗”(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普拉斯;蜜蜂组诗;展示与剖析自我;历史与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以自己的养蜂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蜜蜂组诗”,展示并剖析了她那敏感的内心世界,婚姻生活的痛苦,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普拉斯不是直白地扦写自我,而是很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她的诗歌里引用了很多神话、窝言、历史事件、文学名篇等,这就使她的自白诗与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美国自白派诗歌(ConfessionalPoetry)发端于1950年代末期,盛行于1960年代。自白派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试图建立针对自我的分析学”,他们打破了艾略特的已经僵化了的“非个性化”模式,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即通过暴露自我和分析自我来揭示那一代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宣泄受压抑的情感的目的,使烦乱的内心获得一种暂时的宁静。这很能引起生活于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的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自白派诗人并不是直白地抒写自我,而是很有历史和文化传统意识。他们的诗歌引用了很多神话、寓言、历史事件、文学名篇,与历史文化形成互文关系,构成了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可以说自白派诗人是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展现和剖析自我,他们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使得人们对自白派诗歌的兴趣越来越浓。
普拉斯从小就很有文学天赋,勤奋好学,且有远大抱负,她想成为一个“想当上帝的女孩”和“女人中有名望的女人”。她进大学前就已经发表了不少诗作。就读麻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期间,她发表的作品多次获奖。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奖学金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剑桥与英国诗人特德·休斯(TedHughes,1930-1998)相识,两人志趣相投,很快结婚。婚后,他们曾一度返回美国住在波斯顿,专事写作,休斯的第一部诗集获得一项诗歌奖,这实现了普拉斯向他许诺的要帮助他成功的诺言。1959年普拉斯参加了自白派诗歌主将罗威尔(Rob-ertL,owell,1917一1977)开办的诗歌写作班,深受影响,并结识了后来也成了自白派诗歌的一员大将的塞克斯顿(AnneSexton,1928一1974)。是年底夫妻返回伦敦,随后住在郊区,继续勤奋耕耘,偶尔也骑马、养蜂,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所有这些经历,都先后成了普拉斯创作诗歌和小说的题材。196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巨像及其他诗歌》(TheColossussandOtherPoems)。
由于普拉斯本人的个人嫉妒、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性别角色认识的差异,以及普拉斯家族遗传给她的抑郁症的复发,她和特德·休斯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休斯另有情人,普拉斯带着孩子孤独、恼怒地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所旧房屋里,手头十分拮据。第一个小孩才两岁半,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她内心的苦恼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作为诗人和小说家,她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写作,因深受罗威尔暴露自我的主张的影响,她的内心世界就通过她的作品呈现了出来。1962年10月她主动提出与休斯离婚。离婚后的她获得了自由,才思泉涌,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写下了奠定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25首诗歌,其中有《拉撒路夫人)、(阿丽尔》、《爸爸》、《高烧103度》以及五首“蜜蜂组诗”:《蜂会》(TheBeeMeeting),《蜂箱的到来》(TheArrivaloftheBeeBox)、《蛰》(Stings)、(蜂群》(TheSwarm)和《越冬)(Wintering)。她对离婚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这从她写给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我是作家,我是有天赋的作家,我正在写一生中最好的诗歌,它们会让我出名的。她从郊外搬进伦敦城里的一间寓所,雇了钟点工帮忙料理一些家务,努力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她的自传体小说《钟罐》(BellJar)也于1963年1月出版,新诗集手稿也编排好了。可惜的是,那年天大寒,是伦敦150年一遇的最冷的冬天,再加上她的抑郁症和失眠,她没有像她在“蜜蜂组诗”的最后那首诗《越冬》的最后一句诗行里所说的那样,要度过寒冷的冬天,期盼“品味春天’,①,就于1963年2月11日在家中用煤气自杀身亡。
“蜜蜂组诗”收录在她死后由她前夫休斯稍作整理后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诗集《阿丽尔》(Ariel,1965)中。其实这个诗集在诗人自杀前就已经由她本人编排好了,“蜜蜂组诗”被诗人放在诗集的末尾作为压卷之作,其寓意十分明显,就是要熬过“属于女人的冬天”(《越冬》),进人来年,迎接春天。但在1965年出版于英国和一年之后出版于美国的这个诗集,并没有按照普拉斯的编排顺序。当时休斯并不十分了解普拉斯,甚至是歪曲了普拉斯的本意,他把她的描写自杀的几首诗放在诗集的最后,用以表明诗人的自杀和她的这些诗有关。

普拉斯确实对自杀很着迷,自杀之前已经有过几次自杀念头。她也写过几首流露出自杀情绪的诗,如(拉撤路夫人》就说“自杀是一种艺术”,《瞿黍花》也表达了对死亡的着迷。难怪(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把她看成是“自我毁灭的、充满激情的天才”,还把她与嗜酒如命、英年早逝的艾伦·坡并列在一起。但这些是否就说明了诗人对生活一点信心都没有呢?尽管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和挫折,尽管她那么年轻就主动选择了生命的终结,她其实一直徜徉在艺术的殿堂,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常被研究者忽略的“蜜蜂组诗”中窥见一斑。诗人在这组诗里,对自己的处境,自己与外界环境、家庭、艺术等的关系做了较完整的剖析,阐发了她的历史文化意识以及要冷静地对待寒冷漫长的冬季和渴望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愿望。
《蜂会》写的是诗人跟着一群村民去山林捕捉蜂后的经历,揭示出诗人在群体中的处境和感受。一开始,诗人就将自己置于脆弱和分离的地位,与村民格格不人。到桥上来迎接她的那些村民,戴着手套、帽子和面纱,而诗人却穿着没有衣袖的夏裙,脖子也裸露在外:“我没有保护”,而“他们都带着手套和头巾”。村民们要诗人随他们到树林里去,把那些未交配过的雌蜂搬走,目的在于保护蜂后。可蜂后并不领情,“她很聪明”,飞向天空去了。诗人在这里认同的还不是飞走的蜂后,而是那个空巢,即那个幸存下来的“山林中的白色盒子”。为何那个盒子令诗人“感到如此寒冷,’?原来诗人是在感叹自己的空巢。她写此诗的时候刚刚离婚,她把丈夫赶出了家门,她却不愿意走,也不能走。一方面是因为她有两个待哺的小孩,另一方面则因为她是美国人,远离家乡。“我不能跑开,我生根了。”“我若不能永远跑开,我就不能跑开”。此外,她也十分倔强,不肯向困难低头,“我是巫师的女儿,决不退缩”。
她和村民们一起进人树林去会蜜蜂,但她那身打扮肯定会遭到蜜蜂的攻击,于是一位村民将她严严实实地裹起来。由于她天生脆弱胆小,未能融人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去,被裹起来后,又要近距离靠近蜜蜂,内心的恐惧反而增加了。她幻想自己变成“马蹄筋丝”以保护自己。“现在我是马蹄筋丝,蜜蜂不会注意到/他们不会闻到我的畏惧,我的畏惧,我的畏惧。”“如果我站着不动,他们会认为我是/马芹菜。”诗人把自己想象成达夫妮,变成植物,逃避侵扰。众所周知,在希腊神话中,达夫妮(Daphne)是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她为了逃避天神阿波罗的性骚扰,变成了一棵桂树,以保护自己。在(蜂箱的到来》中,达夫妮神话再次出现:“我想它们是否会忘记我/要是我将锁打开,站到后面/变成一棵树。”通过这几行诗,诗人刻画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她与居住地村民的关系以及她努力保护弱小的自己的心态。
她即使变成了植物将自己掩藏起来,内心的恐惧也没有减少。她敏感的大脑却进人了另一种境界,周围的植物都活动起来了。山林中的蚕豆花在“扇动它们的手”,这些蚕豆花犹如“黑色的眼珠”,令人心生恐惧,其叶子像“穿孔的心脏”,在滴血;山植在“扼杀自己的孩子”。诗人在这两段对充满恶意的植物的描写中,用了“scarletflowers"(红花)和“hawthorn"(山植),这隐含了对19世纪美国作家、(红字》(ScarletLetter,1850)的作者霍桑(NathanielHaw-thorn,1804一1864)的观点的引用和认同。霍桑在很多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埋藏着恶,罪恶是人类的天性。他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好小伙布朗》(TheYoungGoodmanBrown)写布朗走进森林,发现所有树木皆发出邪恶的熊熊火焰,当地教区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参加那个好似“魔鬼晚会”的聚会,连他的新婚妻子也在其中。这个经历使他彻底改变了自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获得了一种对人生的顿悟。普拉斯在这里表达了她从单纯走向认识到人性中隐藏着罪恶的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在根据骑马经历而写成的(阿丽尔》中,读者也能窥见:诗人天没亮就骑马出发,看见天空渐渐明朗,她感到自己好像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愚昧走向了文明,变被动为主动,像一支箭射向太阳,同时又像一滴露珠,将被太阳融化,恐惧之感油然而生。在她看来,成熟带给自已的是恐惧和毁灭。
这首诗是蜜蜂组诗的第一首,时间是夏天。蜜蜂组诗开始于夏天,终于冬天,展望春天。组诗的最后一行,也应该说是诗人自己编排的(阿丽尔》诗集的最后一行,是结束在“春天”这个词上。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与19世纪主张追求精神充实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1854)十分类似。《瓦尔登湖》的描写始于夏天,是以“春天’,篇结束全书的。我们完全可以猜想,普拉斯接受了梭罗的时间周期观,也有可能接受了梭罗对人类社会、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的乐观精神。

夏天意味着最强盛的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出成果的生命期。诗人在这一年,生了第二个孩子,第一本诗集正在印刷,也找到了第一部小说的出版商。可是她却把自己的丈夫拱手让给另一位女人。她开始思索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包括跟邻居,跟其他女人,跟自己的关系,重新评价自己,改变自己。诗人这年刚好三十岁,正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在这第一首蜜蜂组诗里,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诗人做了回答,如一开始:“这些到桥上来迎接我的人们是谁?/他们是村民。”第四小节:那些卷须往茎上拉的是血块吗?/不,不,那是某天可以吃的红花。”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当然也没有必要找出答案。如第三小节:“哪一位是教区牧师,是那个穿黑衣的男子吗?/哪一位是接生婆,是那个穿蓝色外套的人吗?”这首诗以问句开始,以问句结束,全诗共有十一个问句。这充分说明诗人在进行反思,在剖析自我。然而过多的反思却令她疲惫不堪。
在《蜂会》中,“白色的盒子”(即蜂巢)犹如棺材,令人心生悲哀,她因处处设防而显得很被动。但到了组诗的第二首(蜂箱的到来)中,那个“干净的木盒子”(即蜂箱)则是她主动订购的、她将拥有并为之负责任的东西。盒子上了锁,她想打开盒子,但是又怕在里面骚动的蜜蜂会跑出来蓄她,将她毁灭。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盒子”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剖析。这个盒子意象多次出现在她的诗歌里。在纪念她父亲的早期诗歌(养蜂人的女儿)(TheBeekeeper’sDaughter)中,养蜂人的女儿就曾经跪下来往蜂箱里看:“我把眼睛放在洞口,遇见一只眼睛/又圆又绿,像一滴优伤的眼泪。”蜂箱中那个蜂后的优伤的眼睛引起了这个女孩的共鸣。但在《蜂箱的到来》里,蜜蜂不是闷闷不乐,而是狂怒。实际上,与其说是诗人听到它们狂怒的声音,不如说是诗人听到了自己压抑太久而发展到了狂怒的声音。黑压压一群蜜蜂在黑黑的蜂箱里爬行,愤怒地想外逃,这使她联想到非洲黑奴,好像他们在船舱里拥挤在一起,被运往海外,很值得同情。接着诗人又把蜜蜂比喻成罗马的一群分不清是非的愚民。诗人自己不是恺撤,既听不懂它们的话,也不能主宰它们。这个比喻使读者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朱利阿斯·恺撤》中的一个场景:在罗马广场,一群愚民在布鲁特斯和安东尼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演讲中,时而觉得恺撤有野心,时而又觉得恺撒没有野心,完全分不清是与非。蜂箱是诗人自己订购来的,她是蜂箱的主人,有权利处置蜜蜂。诗人说“它们会死。我无需给它们任何东西吃。”值得庆幸的是,诗人不想对蜜蜂实施完全的控制,“我想它们一定很饿”这句诗行已经暗示了诗人不会拒绝给蜜蜂食物的,她会让它们获得自由的。她不知道自己释放蜜蜂后,蜜蜂会怎样对待她,于是她又想变成一棵树以保护自己。仅变成树枝树叶还不够,她还要穿上太空服,戴着葬礼面纱,以便蜜蜂完全看不出她来。诗人同情蜜蜂,又害怕蜜蜂。矛盾的心态通过几个比喻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