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一)

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一)

详细内容

寒窗苦读十余载,三尺讲台七八年,听到很多的老师对学生这样忠告:遇到不懂的问题要问老师,多问多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慢慢进步;也经常听到学生对老师的如此评价:这个老师上课满堂灌,讲得很多,问得很少,缺少师生互动,我们就是不懂……我们都认为: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但教师上课提问的问题又是所有问题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提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感情。总之,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而设置问题则是教师对参差不齐、瞬息变幻的学情的驾驭,是整个教学水平的展现,所以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精心设置。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本人从如下几个方面作简单分析。
  
  一、提问的普遍性,关注每位同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学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老师提问时这部分学生就是不知所云了。由此可见,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让“师生互动”变成“乱动”或“不动”。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的提问要像阳光普照大地,不能让沉默的同学更沉默,千万不能让差距越来越大。
  
  二、提问的层次性,做到先易后难。
  
  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曾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人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此要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例如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总共出现几次?分别找出。――该问题可以提问水平一般的同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熟悉,在文中分别找出。2、每次的“必要”分别是什么意思?――该问题要具体分析,可以提问中上等水平的同学,分别是有“必要”写文章纪念遇害的爱国学生,有“必要”写文章控诉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有“必要”写文章唤醒麻木的民众。3、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最后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原因是什么?――该问题必须要综合全文分析,需要联系反动当局的文字审查制度和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需要深入思考分析,因此就需要提问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这样分层次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避免了较难题目让普通学生一问三不知,挫败学习积极性,也能让较好的同学在层层递进的提问过程中全面的理解文章,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