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生 逆反心理疏导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认识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危害性,从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对逆反心理进行分析,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中职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无法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中职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
1.对学校思品教育不认同、不信任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面对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和组织纪律的教育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不关心集体,我行我素,随意破坏校纪校规,影响学校或班级的集体荣誉。
2.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对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或身边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同学,他们往往多疑、偏执、冷漠,认为与己无关。对待学校倡导、表彰的好人好事他们会无端怀疑,冷言嘲讽表现进步的同学或持否定态度。
3.对待老师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并视老师的批评为恶意,采取顶撞的方法,语言尖利,态度生硬。对老师不信任,不说心里话,甚至撒谎欺骗老师。
4.对不良行为持认同感,为其喝彩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在校园内追求穿奇装异服,行为举止各方面都表现得与他人不同。他们喜好模仿影视片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行为,并视为所谓“酷”、“帅”,而对破坏公共设施,乱涂乱写,毁坏教学设施等行为持认同感,为其喝彩。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职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中职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家庭影响、教育影响、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
1.中职生身心发展的自身原因
(1)中职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愿意接受并迫切希望摆脱教师和家长的“保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事物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存在,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许多内容都好奇,所以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去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去接触。尤其对那些被社会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强烈的逆反心理。
(3)中职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去分析、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经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中职生家庭影响的原因
(1)家庭教育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专制思想依然存在,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缺乏民主意识,认为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叛逆”。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中职生,一般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他们最反感家长盛气凌人,态度强硬的指责。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形成的矛盾。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常识,他们对子女教育往往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子女有过失时,家长不是与子女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用责骂甚至殴打子女的方式,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加剧逆反心理的产生。
(3)家长与子女缺乏思想交流产生的矛盾。随着中职生的身心不断发展,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家长过多的管束。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想替子女包办。为此,中职生渴望独立与家长“善意”的关爱,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还有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因素,很少与子女交流思想,他们往往采用比较严格的规定来约束或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在一个缺乏思想交流和过多管束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中职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师生观念不正确的影响。一些教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采取耐心说服和引导,而是居高临下,经常采用强制甚至违背中职生个性的方式迫使他们服从。这种做法由于脱离中职生的需要,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影响。一些教师不能充分尊重中职生,对待他们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批评、指责等过激的处罚措施;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最终导致基础较差的中职生在学业上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