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一)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受教育者 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音的逆反理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寺张力的失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缓解和抑制逆反心理,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及自我修养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一个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需要由受教育者来体现,因此,能否有效地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首先必须对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分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展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逆反,作动词讲,“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逆反心理,又称“逆反性”对于这一概念,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是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交往、群体心理等概念及相应机制来认识“逆反心理”的,将其定义为:“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非理性的一面,明显由此而产生的指向社会客体(人或事)、有别于他人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偏筹歧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而《新编思想政治l作慨论》中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巾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还有的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同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有人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之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巾把“逆反心理界定为一种态度反应,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包括行为现象。”总之,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逆反心理只能归结为一种态度反应和行为倾向而不能把它看作行为本身,否则外延就显得过于泛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与教育者所要求的目的截然相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理论学习消极抵抗
  坚定不移的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和帮助人们系统的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但是受教育者在产生了逆反心理之后就会对学习先进理论感到厌烦.不愿意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活动起控制、引导的作用,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和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受教育者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往往作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3.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常会运用榜样示范法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育者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受教育者,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4.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受教育者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不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远远高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受教育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教育者的要求;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二者之间张力的严重失衡,导致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它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才使得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陈旧,没有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二是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和地区过于突出政治教育,而不大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和违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一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法,缺乏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二是个别教育者的唯我独尊的权威教育法,缺乏平等民主交流。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势必降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致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不良的环境氛围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此外,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等,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传媒来获取信息,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当中既有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教育者又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这些不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信息,一些受教育者盲目接受了互联网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反的信息以后就会对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