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文化是影响一个社会的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创造力产品是衡量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文化透过社会的各个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创造力产品的种类和性质。本文对东西方文化下的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造力产品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力产品;文化
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颖性)和适用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文化在创造力导向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除把它导向一定的专业和社会群体之外,文化还可能影响整个创造性活动的水平。其中之一就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各有特点。创造力产品是用来测量创造力的指标之一。马肯农认为:“出发点,亦即所有创造力研究的基石,就是分析创造性的产品,确定是什么使他们区别于其他普通产品的”[1]。伦克指出,对创造力产品的分析或许会涉及由发散性思维测验和成人评价量表在心理测量的质上不一致状况引起的测量问题。大量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与马肯农和伦克一样相信创造性的产品的重要性 [2]。创造性产品常与相关的人格特征、动机以及社会环境相结合来考察。这里,我们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从而分析比较不同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文化与创造力产品
1.文化
创造力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当我们研究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创造性产品或者创造性活动的时候,我们常常忽视了环境或社会背景,去掉了创造力所存在的情境。然而,环境总是存在的,并且对创造力表达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文化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尤为重要。文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群所共同享有的系统,它包括认知、行为、风俗、价值观、规则,还涉及一群人与他们的社会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符号系统。文化能被学习并在社会上代代相传[5]。
2.创造力产品
创造力常被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可见,个人的创造力通常是通过进行创造活动产生创造产品体现出来的,创造力产品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能够满足研究者所觉察到的一种外部评价标准的需要。然而,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创造性产品的重要性,而且关于创造力产品的理论思考也在几十年间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创造性产品评价的心理测量研究却出奇的有限[1]。也就是说,暂时还没有判断创造性产品的一致性的标准。
自从Guilford(1950)令创造力受到美国心理学者的重视之后,创造力在心理学界日益受到重视。创造力反映了人们行为的重要方面,几乎与各行为领域相关(例如,艺术的、科学的、经济的、宗教的,日常领域)。这里,我们所比较分析的创造力产品是指在社会历史中有着较高的社会评价的成果,是一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世界所公认的有价值的产品。是在东西方社会中存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的产品。
3.文化与创造力产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力是由创造力所赖以生长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反映在创造力产品上就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创造性的产品会出现在哪个领域,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知识及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例如,如果宗教信仰排斥一个专业领域,那么这个领域上的产品将不能发展出有创造性的产品;文化也可以通过提升其价值和重要性来提高或降低某个领域出现创造力产品的概率。例如,国际象棋在冰岛得到高度评价,甚至被推崇为创造性的表现,那么一个有潜质的棋手是不太可能被埋没的;文化投资于艺术或是科技都会促进这一社会领域的创造性产品的出现。例如,15世纪的前25年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创造力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独一无二性。正如奇可森特米海依所指出的:“正是因为整个共同体都深深的卷入到创造性活动中,才使文艺复兴成为可能。而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而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精心策划的一个有意识的政策。[6]”
二、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
正因为文化对创造力产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本文将就东西方社会下的两个领域的创造力产品进行比较,即:艺术创造力产品和科学创造力产品。从而分析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产生创造性产品的异同。
1.东西方文化下的艺术创造力产品比较分析
艺术所包含的范畴非常之广,历史上的著名艺术作品数不尽数,而且有很多作品曾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至今仍然影响广泛。我们分别就其中的文学和绘画领域进行分析比较。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艺术。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此时,按照文学的起源相近和风格类似之处划分,世界文学就可大致分为东西两派。而在情感文学作品方面,东方的表达方式大多以含蓄的方式为主。例如《红楼梦》中对于表赠定情之物的描写。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戏曲《牡丹亭》、《西厢记》中也可窥见一斑。西方的表达方式是直白而热烈的,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文学方面,中国人经常会以意会、暗示等方式去表达,造成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感。西方人则更喜欢用直观性的表达。钱钟书先生曾将中国的古诗歌与西方的长诗对比,发现中国古诗只有寥寥数十字,但在意境的表达方面更胜一筹。这与东西方文化下的表达方式有关。
另外,西方的作品中展现个人奋斗和个人主义精神的居多。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哈姆莱特》。而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众多的典型形象中,最突出的是个人反抗社会、个人奋斗的典型。卡门坚持的绝对自由和对社会的反抗。萨克雷《名利场》中的主人公蓓基.夏泼.于连身上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等。而东方文学作品多数是展现集体主义的精神风貌,讲求社会健康、和谐、进步[7]。创造力可能会受到文化特征的激励或者阻碍,比如通过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倾向,或是对要求顺从和传统的价值观 [8]。个人主义的文化,将个体定义为独立的。例如,美国和马拉西亚的学生在表达他们的独特性上的要求存在区别,要求与众不同依次与“稀有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责任,合作,义务和圈内权威的认可。像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化,将个体定义为在一个社会环境(如家庭)和与之相关的道德责任之内的 [9]。
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前384-前322年)的古希腊时代和与之相近的孟子(前551-前471年)的战国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东西方的绘画就开始出现差别,各成体系,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绘画注重明暗塑造物象的立体感,借透视传达物象的空间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则注重以线条表现平面物象的本质特性。
Weiner(2000)观察了中国绘画的空白的美学特征,其中“留白”空间是卓越和有价值的。这一美学特点强调了创造过程中与环境综合和协调,与西方绘画中人物特点的突出形成对比。简而言之,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创造价值更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和与自然的和谐[11]。Li(1997)提出,东西方艺术创造力可以由两个根本上不同的传统,横向的和纵向的。在横向传统上,西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艺术目标、方法和体系的修正甚至是本质上的改变受到很高的评价,并被认为是创造性产品(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被认为是绘画的突破)。尽管如此,在纵向传统上,东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与儒家学说相一致,艺术创造力以对之前的重新诠释的形式得到表现。艺术家在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上是完全尊重传统。中国艺术家通常不会偏离他们已有的主题,他们试图发现一个空间来表达对自己特点和独特性的需要[12]。可见,与西方的创造力相比,东方的创造力的观点强调对之前的重新诠释、心灵内部的过程和与环境的综合。
对于绘画主题来说,西方的以基督教为主,故在圣经主题的表现下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绘画家。这表现出了文化对于艺术的推波助澜作用,一种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某种形式的艺术有多大的影响程度和多强的生命力。东方人对于神话的信奉也由此引出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绘画作品。这是与宗教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