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水利工程论文>垣曲县小浪底水库移民生产开发模式的建构(一)

垣曲县小浪底水库移民生产开发模式的建构(一)

详细内容

摘要:垣曲县小浪底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依靠科技兴农,优化产业结构,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具体模式有“企业+农户”,“特色产品基地”,“生态养殖经济”,“环境经济”等。同时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尝试性发展第二产业,既有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又有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另外搬迁经济、旅游经济等形式也应运而生,尤其是第三产业,因居民点建设得到发展,主要是“门面房经济”。集中安置还使“城镇经济”成为可能。

关键词:移民产业结构规模经济生产开发模

  生产开发是移民安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搬迁后,逐步达到或者超过原有生活水平,最终达到脱贫致富、长治久安的关键,也是移民安置成败的关键。垣曲县寻求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性移民,发展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在经济中树立品牌、名牌意识,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更大规模的转化增值。同时,以小城镇为依托,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型乡镇企业。
  1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格局而提出的开拓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也是促进农业实现两个转变的重大举措。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使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1“企业+农户”模式:农业科研机构或企业承包、农户生产的经营模式
  “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指由农业科研机构或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供应农药、优良品种、化肥和其它农资,并同农户签定最低亩产协议,为移民提供“种植保险”,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种菜的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机制,让移民在安置区安居乐业,真正做到“搬得来,稳得住,富得起”。垣曲县依靠科技振兴农业,运用“企业+农户”的经营新观念,在移民安置区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园,按照”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益、机制新”的要求,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真正做到“科技兴农”。同时力求加快建设农业标准体系,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科研机构或企业有了中试地,不仅转化了科研成果,而且还保证了自己的收益;对移民来说,首先是种植的蔬菜质量得以保证,其次是产品销售由企业承包,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也避免了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了以往的“卖菜难”问题,做到了“品质出效益”。2001年,10个科技示范园发展温室种菜3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每亩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
  案例1:下毫村科技示范园
  下毫村考虑移民生产开发时,经村委会、群众代表、支部代表、县政府分片领导共同讨论,同意使用土地补偿费150万(总投资)建设60亩科技示范园,以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技术指导“五统一”形式建棚,共有53个日光温室。2000年8月由运城地区日光温室技术承包集团(运达集团)提供设计、建造全程服务,并提供生产技术承包,且以低于同等产品市场价为下毫村提供农药、种子、化肥、农资、咨询等一条龙服务,还签定了合同保证产量:如黄瓜亩产不低于5000kg(2001年亩产实际超过1000kg,收入每棚达8800元);西红柿亩产不低于4000kg;辣椒亩产不低于3000kg等。这样做增强了农民的信心。与此同时运达集团派一名有丰富经验的科技示范员常年住在棚区,负责技术指导及田间管理。
  下毫村采用承包返租的经营机制,以10元/m的租金租给村民,同时每棚补贴200元供移民打井解决灌溉问题,并在技术示范员的指导下采用了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微灌,让蔬菜“细酌慢饮”,与大水漫灌相比,节约用水达50%以上。目前,下毫村的菜以高质量闻名于垣曲县,造就了蔬菜名牌村。这样,下毫村移民搬迁前后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变化,1998年(搬迁前)人均年收入1600元,而2001年(搬迁后)人均年收入达到2492元,搬迁后是搬迁前的1.56倍,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
  1.2“特色产品基地”模式: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规模效益
  移民安置区各乡镇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和新机制的要求,综合规划,连片开发,建设优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体现了“比较优势”,发挥了特色示范区和示范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植桑养蚕是垣曲的传统产业。在移民安置区建设桑蚕基地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安置区气候土壤适宜;荒山荒坡面广;该县有运城地区唯一的一座年产200t白缫丝厂,年需蚕茧600t,可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入WTO,作为生产出口产品的白缫丝厂的发展将有一个新的机遇。植桑养蚕可以当年投资当年收益,两年进入常规生产期。广泛栽植桑树,还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1.3“生态养殖经济”模式:前瞻性地看待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养殖经济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就是全面规划总体协调的整体农业;就是建立一个高功能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益农业;就是无污染的清洁农业。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畜牧业、家禽养殖的发展才能完成植物一动物一人这样的生态链。畜牧业生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物质循环,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从产业功能角度来说,畜牧业的产业链可以延伸得很长,可以促进和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如饲料工业的发展刺激粮食生产与渔业生产的发展;牲畜皮、毛的生产可以带动皮革工业、毛纺工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树叶饲料”。
  垣曲移民安置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98年,垣曲县被列为“全国秸秆养畜示范县”,从而在移民安置区发展家禽养殖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安置区有荒山荒坡15万亩;移民集中安置,走小城镇化道路,“庭院经济”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分散养殖减少,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蛋、奶、肉需求增加;且家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可以改善土壤肥力。这样,许多移民村就建立了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的农业高效基地。
  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动物粪便有利于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成为各类绿色经济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形成有机循环“生态链”。
  1.4“环境经济”模式
  以林业为先导,形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开发林业产业。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农作物、畜禽、鱼类等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体、土地、光、热等自然因素。客观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退耕还林,在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退耕还草和人工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多种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一些地区农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是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现退耕还林,由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粮食补助的标准应根据农户退耕面积、当地实际平均粮食单产和还林还草情况综合确定,原则上有利于鼓励农民积极退耕。黄河上中游地区100kg/亩,每公斤粮食按1.40元折算;国家给退耕户适当现金补助:现金补助标准按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安排;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种苗:退耕还林(草)和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由林业部门统一组织采种,育苗单位向农民无偿供应所需的种子和苗木。按照“谁造林(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实行责权利挂钩,积极引导和支持退耕后的农民大力治理荒山荒地,并把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长期承包到户、到人,实行个体承包,30年不变。
  “一寒二旱三流失”是垣曲县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移民安置区有大量的荒山荒坡,山区农村的发展“以林为主”,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推动移民退耕还林。移民安置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不仅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力求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移民建设需要挖掘和动用大量的沙石、粘土,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在移民安置区种植林业有诸多好处。发展林业经济,可以实现规模经营,技术简单,市场稳定,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保证库区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社会效益。
  案例2:东滩村计划退耕还林
  东滩村有50%的土地坡度大于25°,该村把这部分土地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退耕还林”,并在原有的1000多亩坡地和现有的200多亩坡地上种上了草,用来发展畜牧业。该村还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种树,提供树种,5年后,按成活率,每成活一株奖励5元。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了村民种树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浪底水库库区水土保持有益(此项措施外部影响为正),对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都很有利,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