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审计论文>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一)

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防范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重点论述了医院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对造成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加以防范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工作面临的情况也愈来愈复杂,审计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大,由于审计不当而导致诉诸法律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正确认识医院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是目前医院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下文就医院如何强化风险意识、规避审计风险问题进行阐述。
  
  一、医院审计的作用与意义
  
  风险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所谓审计风险,就是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也包括审计过程之外的,非主观因素产生的风险。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医疗行业中的个别不正之风不但存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忽视全局、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医院内部审计可以促进社会关心和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过去我国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因种种原因,风险意识一直淡薄,如今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社会对审计期望却提高了,审计风险在升高,我国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必须提高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这是因为: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审计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经营风险如此之大,必然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医院单位也不例外。中外许多审计诉讼案都是经审计认定持续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不久便宣布破产。因此,加强医院审计有利于其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避免审计风险而没有“近忧远虑”。
  2.医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需要加强审计监督。医院的宗旨是医治和预防疾病,保护人民健康,其性质是社会主义事业单位。因此医院的改革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注意要提高社会效益。因此,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从我国立法、执法情况分析,加强医院的审计监督,可以促进健全经济法制。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在财经法纪方面更是如此。一方面,因为我国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滞后、执法不严的问题,违纪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家诸多法律中对审计的法律责任逐渐明确,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识和对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问题的关注越发提高。在某些医院里,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不同程度地滋生和蔓延,如在医院中屡禁不止的“红包”问题。通过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
  4.为促进医院工作管理改善,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审计监督也十分必要。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有的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性不强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常会出现账目混乱、财产不清、账实不符、成本不实、滥用资金、不讲效果等问题。如某市某医院,在2005年就暴露出在医院扩建中的贪污收受贿赂等问题,影响医院的管理。因此,只有通过审计加以监督,可以促进改进工作。
  
  二、医院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成因分析
  
  结合审计风险的含义,分析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审计环境、审计地位和内部控制局限性易形成审计风险。审计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控制手段,作为担当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要想完全独立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它难以跨越这种环境障碍,其行使的职能极易为环境所左右。在各类审计活动中,某些医院管理人员出于对本位利益和外部竞争压力的考虑,往往不能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工作、不能如实提供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医院真实经营情况。企业内控制度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容易产生作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内控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将导致不能杜绝一切重大差错和舞弊;二是内控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如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责任心差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管理者对控制制度不重视,内控系统不能发挥作用等。这些都使得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增加了工作难度,易受到环境制约而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实行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等资产结构调整。在资产结构调整中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医院改制时要进行清产核资,审计人员要对医院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核实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避免在医院改制过程中某些人乘机转移、隐匿、贪污国有资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就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流失,损害了医院的利益,也同时出现了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成立的时间短,无论是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践方面都不十分成熟,特别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院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审计机构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监督机制,不能严格执行审计法,按审计法的要求去履行责任,甚至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审计准则所要求具备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才能够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客观公正、认真负责、清正廉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由于目前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专业转岗而来,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学历,缺乏企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容易产生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