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一)

详细内容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核心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实发展性、时代创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关键词]胡锦涛;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特征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需要正确的发展理论规范、协调和引导,同时也不断催生、推进和更新发展理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指导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实发展性、时代创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形成特征,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一、历史继承性
  
  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十分重视发展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思想和理论。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的发展资源,继承了党的发展思想。
  1.继承毛泽东以统筹兼顾为主要特征的“赶超”发展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角度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赶超”发展观。毛泽东指出,我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再有五十年、六十年,我们应该赶过美国,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在毛泽东“赶超”发展思想指导下,1958年5月,我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毛泽东在强调“赶超”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中的统筹兼顾,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筹发展思路。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毛泽东指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两点论,避免片面论,坚持重点论,避免消极平衡,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等各种利益都必须兼顾。毛泽东统筹发展思想包括:在全面安排上,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协调发展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同时并举;在战略布局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平衡布局;在照顾各种利益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坚持统筹兼顾、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此外,毛泽东还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一系列统筹发展方针。在毛泽东统筹兼顾“赶超”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伟大成就,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把一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新中国。
  2.继承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首先,邓小平把“生产力”、“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与此同时,邓小平把全面、协调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贯要求。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初,他更明确地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他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要注意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在邓小平发展思想指导下,我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继承江泽民以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起,江泽民站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始终把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紧密结合。一方面,他强调加快发展,才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他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他又把发展目标从经济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提出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口。此外,江泽民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矛盾动力思想和邓小平改革动力思想,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倡导全党和全社会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推动国家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把创新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这一发展观,继承了我党的发展理论,吸收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论的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二、现实发展性
  
  理论的发展扎根于实践之中。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明显。科学发展观适应变化的实际,依据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发展理论。
  1.深化了发展本质。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深化了对发展本质的认识。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时就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强调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良好效益的、能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发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充分突出了发展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第二,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明确了“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第三,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即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以及人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需要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不仅包括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全面发挥人的才能,即包括通过教育、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如果说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发展观都包含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成分,科学发展观则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用新的语言进一步概括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本质的认识,确认了人是发展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