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人口负担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作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内生增长理论,“知识”或“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新知识生产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阻止物质资本投资中出现的报酬递减现象。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一般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发挥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开发、配置和利用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发展也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农村城镇化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最终之依靠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科技、靠教育、靠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己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难
1.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还十分淡薄。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接受、培养相应劳动技能方面有一定差距。受到传统农业自我完成型低水平经济的影响,农民学文化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这样形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主体障碍。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农民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命”的宿命观。
2.存在劳动力制度性障碍。劳动力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尚未建立,相应的就业制度急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未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养老、医疗等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这些都形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