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对建设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问题
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入研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技能人才的构成来看,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职业规律和技能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并应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土、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人才紧缺,一些传统技术行业中的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2007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职业资格二级和职业资格一级的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职人数只能满足4.7%的用人单位需求,可见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压力较小。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没有一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何高新技术的长足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技术技能劳动者纳入人才总体范畴,确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通过终身教育培训铺设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的成才通道,逐步实现了技工教育培训重心的转移。
2005年,我校率先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实现当年挂牌,当年招生。至此,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实现了从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逐步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战略性提升,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培训新体系。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凸现独特优势。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在校内传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师。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瑞士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在培养层次上,提供联邦职业能力证书(CFC,相当于我国初级技工水平)、职业高中文凭(MP,相当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有机连接。通过培训取得CFC后,方能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从进入CFC证书学习到通过考试鉴定取得技师文凭一般需要六年左右的学习培训。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学分制教学。
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技师班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高级技校、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学制一年半,第二种类型是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第三种类型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第四种类型是初中生源学制为六年一贯制。技师段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多采用模块式、课题式、项目教学等形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相结合,以典型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院校培养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搭建以企业为基地的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平台,将学校高技能培养的目标、技能训练的标准要与企业岗位用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充分",一是充分依靠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培养作用,即院校培养;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即企业主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7个环节,即: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绝大部分都要依靠企业、来自于企业,实践于企业。许多发达国家把与具体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更多地视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责。韩国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2%的资金用于培训,法国要求雇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1.5%的资金开展培训。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