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晚稻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栽插、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草害防治、防寒露风等内容,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江西井冈山
  
  晚稻是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其成本低、质优、高产、茬口弹性大、效益好等特点在井冈山市广泛种植。抓好晚稻生产是落实江西省全年粮食生产规划,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的重要环节。晚稻高产关键是要提高单产、品质和效益,现将晚稻高产技术和措施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杂交水稻选用晚籼中熟组合如淦鑫688、天优998、先农16号等品种。目标产量7 800 kg/hm2,有效穗数277.5万穗/hm2,每穗粒数135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7 g。水稻的生育期为:6月18―23日播种,秧田期25~28 d;7月15―21日移栽,7月20日至8月10日有效分蘖,8月10―20日拔节,8月13―23日抽穗,经过灌浆结实期,10月18―29日成熟。
  2高产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播种前7 d,施用腐熟猪牛粪15 t/hm2,秧床用干细土7.5 kg/m2加育秧专用肥75 g/m2混合均匀,培肥床土。育秧方式:露地旱床育秧,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15。大田用种量15.0~22.5 kg/hm2。秧田播种量为33 g/m2左右。采用两段育秧,防止早穗。现有的晚稻品种感光性弱,感温性强,秧龄弹性较小。秧龄期超过35 d的秧苗,尤其是软盘育秧,由于播种量大,秧苗个体发育差,容易发生早穗,应及时采用两段育秧,即先在秧田寄插1次,然后再原蔸栽插到大田,防止早穗。
  2.2合理栽插
  带肥带药,壮秧下田。移栽前4~5 d,秧田施用尿素75~90 kg/hm2;移栽前2~3 d喷施农药1次,重点防治稻蓟马、白背飞虱。人工栽插,秧龄25~28 d,栽植密度16.5 cm×23.1 cm或13.2 cm×26.4 cm,谷粒1~2粒/蔸,栽27万蔸/hm2左右,一般栽插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此外,秧苗少洗泥或带泥下田,减轻秧苗移栽的植伤,保证壮秧下田。软盘点抛,保证苗数。晚稻秧苗个体生长量大,秧苗较高,撒抛不易均匀,易倒伏,立苗难。建议改撒抛为点抛,促进立苗和恢复生长。同时,保证栽插密度和均匀度,栽足基本苗。早稻成熟收割期太晚的稻田,如果机械和畜力紧张,建议双季晚稻采用免耕栽培,即采用百草枯或克无踪除草灭茬,泡田1~2 d后,点抛或移栽,减少农耗时间,尽早栽插。
  2.3科学施肥
  2.3.1常规施肥。中等肥力田块施尿素189 kg/hm2、钙镁磷1 039.5 kg/hm2作基肥;晚稻秧龄延长,秧苗分蘖能力下降,分蘖节位提高,分蘖数减少。建议将基肥和分蘖肥增加到80%,穗肥减少到20%。在移(抛)栽后5~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93 kg/hm2、氯化钾213 kg/hm2作分蘖肥;在倒2叶抽出期(约抽穗前20 d,8月下旬),施尿素135 kg/hm2和氯化钾90 kg/hm2作穗肥。1叶1心时用多效唑3 kg/hm2对水1 500 kg/hm2叶面喷施,视苗情用7.5 kg/hm2尿素和7.5 kg/hm2氯化钾对水300 kg/hm2喷洒追肥。在始穗期施尿素45 kg/hm2作粒肥。
  2.3.2适当增加钾肥用量,促动态分蘖成穗。在原施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于8月25日前增施以钾肥为主的配方肥或复合肥75~150 kg/hm2,争取部分动态分蘖成穗,以提高有效分蘖率,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对7月底前移栽的可视为穗肥,对立秋后移栽的可视为分蘖肥和穗肥)。
  2.3.3喷施叶面肥促早熟。在幼穗分化五期或园秆拔节15 d(超龄秧早穗株除外)后,大约9月上旬至中旬,用磷酸二氢钾3 kg/hm2加硼砂3 kg/hm2对水750 kg/hm2叶面喷施,隔5 d再喷1次,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寒性,以利加快生育进程,抗御低温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