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的民族和谐思想(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和谐;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 邓小平的民族和谐思想立足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顺利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民族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民族和谐,是指全社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互动空间,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避免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差距。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各个民族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各种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影响,与各种社会问题相交织。因此,民族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没有民族的和谐,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应该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的思想为实现民族和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把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的安定和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观点。195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1〕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确保了长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或靠近边疆的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还跨界而居。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问题的一部分。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为我们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往和复杂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如果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肯定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和破坏这个进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民族间、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拉大,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从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分裂、动荡的情况看,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20 世纪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前苏联解体以及这些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世界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国内、国家间的战争,也大都与民族问题有关。因此,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之一,是必须重视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判断是实现民族和谐的政治前提?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的本质,是正确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工作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是从彻底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开始的。“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上,澄清是非,拨乱反正。邓小平明确指出,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推动了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战线的思想解放,使民族工作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1979年6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又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对我国民族问题的性质作出了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二是民族矛盾的性质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两个基本判断,分别写入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于对我国民族关系性质的正确判断,带来了处理民族问题基本方法的转变。对这类问题的处理要用协商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本着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的原则,耐心疏导、及时解决。这些观点,标志着我们党在民族关系的理论认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邓小平主张“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首要任务”为实现民族和谐指明了方向?
关心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以民族地区发展为着眼点提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3〕道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发展才是硬道理。”民族地区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及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迅速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制约因素,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其自身的优势。随着全国范围内改革开放的日益深人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中东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在人力、物力、科技、资源等方面形成的整体性和互补性更强。就自然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而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发优势恰恰在民族地区。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4〕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6〕1987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借所谓“西藏人权问题”破坏我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径,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的。”〔7〕“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8〕邓小平还着重强调解决民族问题的着力点是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