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调”在水粉画教学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在美术课专业教学中,水粉画教学是实施色彩教学的基本形式。在水粉静物作品中有很多因素,譬如色调、明暗、造型、空间等都能对作品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以色调最为突出,它直接关乎著作品水平的高低。因而,在水粉画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色调教学对提高整个水粉专业教学有着关键性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笔者将色调教学贯穿到整个专业的教学中,收效显著。
一、“色调”的基本概念及形成
顾名思义,“色”是指颜色,“调”是指调子,概括而言就是指颜色所形成的调子。在水粉静物作品里它是指各物体之间所形成的整体色彩倾向,专业术语里经常说的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还可以具体的有所指,如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紫色调、绿色调等。
色彩调子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多的,不仅光线对色调形成发挥的作用很大,就连物体本身固有色和物体受环境影响的条件色对色调的形成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二、“色调”在水粉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做色稿练习,水粉静物作品中“色调”的形成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引导学生正确的区分和把握画面“色调”的形成,概括如下:
1.学会整体的观察和归类定位的方法,迅速抓往一组物体的基本“色调”。这种基本“色调”通常体现在画面主体物和主要衬布上,而不是次要物体和一些不相干的物体。主体物和主要衬布它们色彩强弱的对比,对“色调”的形成在水粉静物作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反之,次要物体则是从属地位,它们中的任何一块色彩都要从属于画面“色调”,不能偏于这种整体的色彩倾向。
2.进一步理解画面“色调”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多花时间去找物体间的色彩联系。任何一种色彩的产生都是有其重要依据的,没有依据的色彩是不可能出现在画面上的,也不可能形成“色调”。
3.学生对“色调”形成的认识既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又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在这个感性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的多看色彩,多看不同的色彩,尽可能多地自觉分析色彩的形成,分析色彩关系的产生,分析“色调”的统一性。反复推敲,做到心中有数,意在笔先。
4、.物体的形体轮廓、比例、结构、透视变化等概括的画出来就行,不要要求太严格。
三、局部刻划与整体“色调”的关系
学生在进行水粉画写生时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铺完大关系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画了。另一个是能够局部刻画,甚至能画得很细,但停下一看画的东西与整个画面不协调,不是重了就是浅了,不是纯了就是灰了。
1.对于不会深入刻划的同学应该按照从主导色画起的原则,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去完成。比如画一组静物,当大关系铺完后,如果最主导的颜色是在主体陶罐上,那么就应该从它画起,并尽可能一次把它完成。然后再寻找第二个、第三个……以此类推。如果最重的色彩是在衬布上,那么就应该从衬布画起。当把这遍工作完成后,就会发现画面上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色调”关系。很多物体包括衬布在内是非常的浑厚、生动,这种浑厚、生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形成的“色调”也是非常的统一、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