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美术论文>笔墨浩远 艺林宗师(一)

笔墨浩远 艺林宗师(一)

详细内容

摘要:董其昌在中国画坛影响巨大。他提出了“南北宗”论,把“笔墨”的审美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董其昌一生宦游南北,出入内庭,遍交名流,追随者很多。他以其深刻的理论、辉煌的实践成为一代画坛巨擎。
  关键词:南北宗;笔墨;画坛巨擎
  
  思翁于画学,实有开继之功焉,明季画道之衰赖振起。文、沈虽为正派大家,而其源实出梅道人、倪、黄一派。至思翁独得心传,开娄东正派,故以思翁为冠首。
  ——秦祖永《桐阴论画》
  董其昌被人誉为“艺林大宗师”。“百世大宗师”是极高的赞誉之词。这不是针对作为从事创作的书画家的董其昌,而是针对作为批评家的董其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吧。董其昌对以后的所有批评家以至生活在当代的我辈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日)古原宏绅《晚明的画评》
  董其昌和陈继儒是明末极富盛名的大画家兼大理论家,尤其是以董其昌为代表所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向下,影响到绘画主流的发展;向上,影响到对画史的把握;当时,反映了一般士人的审美意识;而后,左右了一般人士的审美心理。影响太大了,直至今日,都无法摆脱他的影响。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
  董其昌的先世祖籍为河南开封,南宋初追随宋高宗到南方,定居华亭(今上海松江)。董其昌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人们常常因为他的祖籍、仕职、谥号、著述,而称之为董华亭、董学士、董宗伯、董文敏、董容台。他是明代美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年少的董其昌第一次接触艺术是从书法开始,《画禅室随笔》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课读之余,董其昌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万历五年(1577年)的四月,他第一次挥毫学画。尽管董其昌对书画的兴趣日益浓厚,然而他还是一心想走上仕途。
  失败了两次的董其昌终于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秋天三上南京乡试成功,并受到王世贞的称赞:“近得董、陈两生,岳岳不自下,董固英起特异。”第二年秋,35岁的董其昌在北京会试,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终于如愿以偿的走上了仕途。身居官场的董其昌并没有因公务而放弃对书画艺术的追求,空闲时便四处借阅名作,品评书画,以纵谈高下为乐。
  董其昌从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到崇祯七年(1634年)引退,其间四十几年,他将极大的精力投入到了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其间,他得到大量的前世书画真迹,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等人的书法作品,董源及元四家的遗墨。崇祯九年(1638年),董其昌病逝,享年82岁。
  董其昌的思想受到儒、道、禅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他的生活、为官、乃至其艺术理论方面皆有所反映。董其昌对待传统、对待古人是十分尊重的,他一生几乎从未中断过对古人传统的学习和借鉴。然而,他对传统的态度决不是一视同仁、全面肯定的,而是随自己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有选择的取舍。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但是,这只是第一步,属学习借鉴阶段。理论是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体会、升华的,实践才是最关键的,即“行万里路”。回到大自然中去品其真趣,使“自然丘壑内营”,从而写出“山水之神”,这样才能实现对古人的超越,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董其昌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几次隐居江南,游历南北大川,如:《画禅室随笔》中说:“惠山寺余游数次,皆其门庭耳。壬辰春与范尔孚、戴振之、范尔正、家侄原道共肩舆,从石门而上,路窄险孤绝,无复游人,扪萝攀石,涉其巅际。太湖淼茫,三万六千顷在决眦,始知惠山之大全。”如果没有深入“山川”中去,是无法知“惠山之大全”的。
  董其昌的画强调文人畅神写意的情趣,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多变莫测的云烟雾雨,更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在村渚沙岸,溪水小桥、渔舟孤庐、山峦层林的简淡平和的自然景色中,寓以抒情的诗意和美好的遐想,董其昌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思想。他借自然的宁静、安逸、无争、忍耐,来表现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流露出怡然于佛家出世、道家无为、儒家清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