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一)

详细内容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 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 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并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一个重要层面表明,当代 社会主义已经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认识窠臼,正在以宽广的视野 认识历史和认识世界,从而愈益接近和融入人类文明大趋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提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地位,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反映

  社会文明概念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整体性把握,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三大领域。物质文明体现的 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精神文 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成 果,它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既可以起强有力的引导促进作用,又可以起破坏阻碍的 反作用;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反映,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高的活动和形 式体现出来,政治文明是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的标志之一。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系列进步政治成果,具体包括政治意识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政治意识文明尤其是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是政治制度的基石,是政治行为实践的指南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程序化、组织 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具体实践,通过政治行为主体 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着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 双向运动。正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人类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过程。应该说,每一时代的政治形态中都凝聚着人类在上述三个 领域中所取得的积极政治成果,并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更高级的政治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 的政治资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形态和 时代特征决定了它理应建立起比其他社会形态更高级的现代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包 括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主体上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 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倡导和确立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使人类政 治文明的主体扩展到了大多数民众,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体上一系列反映人民当家 作主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体制安排,使社会主义政治真正有可能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充分 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上,建立在马克思 主义政治学说基础之上的先进政治理念,反映了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不论前苏联、东欧各国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上都一度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误,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理念的先进性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相反,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偏差与失误中,从给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造成的损失中,深刻理解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促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成为衡量 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尺,成为人类政治文明中的一面旗帜。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党的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的深刻阐述和集中体现,因此我 们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和基本 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国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部署,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的揭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要实现 伟大复兴必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只有在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必须以开放 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努力构建一套能够与世界各国沟通 的文明价值体系。回顾人类的发展史,翻开20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篇章,我们不难 发现,政治文明从来就是人类文明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也就 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史,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 的实践过程中,人权、民主、政治文明等一系列范畴被确立起来,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 建设文明社会的共同选择。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吸取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加 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质与量的积累,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所有制方面,我国已经真 正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飞 速发展;在分配方面,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人民的利益结 构已经得到重大的调整。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面对崭新的社会经济和体制结构,我们党必须 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表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政治 文明,既是经济基础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执政者有效管理社会的 惟一选择。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

  1.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早在2001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论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 治国方略时,首次代表我们党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 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属于政治 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建设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 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 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 改革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它既有深刻的 理论原则,又有具体的实践措施,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社会文明学说的重大创新。

  2.大胆进行政治理念、政治思想的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要的任务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政治理念、 政治思想的创新。正如十六大报告所强调的,“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只有通过政治理念创新,才能推动 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中,最根本 的是揭示国家的阶级本质、阶级属性。与此相联系,国家不仅有阶级统治的职能,而且 有公共管理的职能。现代社会的经验表明,国家政治统治职能除了阶级统治(包括暴力 的与非暴力的)外愈来愈多的是协调阶级关系,调整各阶层的利益。当然,在世界范围 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国家还有保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公民合法权益和 生命安全,保卫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安全,防止外国敌对势力的侵犯的职能,无 论是何种性质和类型的职能,都要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此外,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 代社会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维 护生态平衡,也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上述这些变化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不进行政治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正确指导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就不可能推动政治行为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