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一)
详细内容
[摘要]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强大武器。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选拔干部的总方针、具体标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等;它具有突出的时代贡献,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以及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干部队伍的问题,为新时期执政党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内涵;时代贡献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工作,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干部选拔的总方针
选拔干部,首先要确立好总的原则和方针,作为选用评价干部的依据。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创造性地提出新时期选拔干部的总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对毛泽东倡导的“德才兼备”的干部素质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说:“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0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此后,干部“四化”方针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有关干部工作文件中。党的十二大又把这一方针正式写入党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把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若干原则加以综合、提炼、归纳为“四化”方针,这在马克思主义干部建设理论中尚是首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贡献在于把四个方面辩证地看作是一整体:“革命化”是前提,是德的表现;“知识化”、“专业化”是根本,是内容的体现,是才的体现;“年轻化”是基础,是保证。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以及怎样建设干部队伍的问题,揭示了干部队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阐明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标准问题,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二)关于选用干部的具体标准
这是干部选用必须坚持“四化”方针的具体化和补充。在这方面邓小平总的认识是,要选人民公认、执行基本路线而又有政绩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在选人的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领导班子,这是选拔干部的现实标准,是干部“四化”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否有政绩,是判断一个干部德才标准的重要指标。有了政绩才能说明一个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了基本路线,有能力和水平领导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没有政绩,在其职不谋其政,平平庸庸浑浑噩噩的,决不能重用。把人民公认、执行基本路线、有政绩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用人标准,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是对党的用人标准和干部路线的新发展,为新时期选拔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制定了一条新的正确路线。
(三)关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在我党历史上,邓小平是第一个提出并较系统地论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主张建立离退休制度的领导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传统》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1980年12月,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一文中,不仅再次强调实行干部退休制度,而且指出要实行离退休制度。他指出:“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退休、离休的干部,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都要逐个做出妥善安排。”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改进措施等。在讲话中邓小平指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尖锐地指出我国干部制度的弊端,并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是无限期的。在邓小平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1982年2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国务院也制定了《关于建立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这些规定为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由邓小平担任中顾委主任,这是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过渡办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不再设立顾问委员会,这种过渡方式,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创造了条件。这样,从法规到实践,因袭几千年,并且困扰共产党几十年的干部终身制最终彻底废除。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上,邓小平实际上是第一个从理论、制度到实践上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人。他所提出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和实践,是干部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到我们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正常进行和健全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为保持国家的稳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