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我国出境旅游规模、中日出境旅游发展背景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在当前阶段我国不宜将发展出境旅游作为一种平衡国际收支的方式。
[关键词]出境旅游;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关于出境旅游的发展,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在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账户顺差巨大、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2007年末)的前提下,国际旅游业的逆差有助于平衡外汇账户、减少贸易摩擦、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应制定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政策。论者并常引用日本出境旅游发展经验作为佐证。本文认为,是否适宜用发展出境旅游的方式来平衡国际收支,不能简单地看外汇储备的多少,而应该同时考虑外汇储备的构成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出境旅游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盲目地比照日本经验,得出的只能是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从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和性质、我国出境旅游规模、中日出境旅游发展背景比较等3个方面,来论证在当前阶段我国不宜将发展出境旅游作为一种平衡国际收支的方式。
一、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构成
1、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均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粗略地,外汇储备的变动可以等同于储备资产的变动。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差额项目满足下述关系: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误差与遗漏=0。移项即得: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从上式可以看出,在误差遗漏项不大的情况下,储备资产变动或外汇储备变动可近似看作由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决定。由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称作债权性外汇储备,由资本项目和金融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称作债务性外汇储备。
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均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分年份来看,如表1所示,我国储备资产的增加在前期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后期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
从各项差额的累计额来看,自1990年以来的17年,经常项目累计差额占外汇储备累计增加额比重为0.7,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占总顺差比重为0.4。即使考虑到净误差与遗漏项累计额的影响,结论同样不变,即经常项目差额占外汇储备变动比例高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但后者也占有相当比例。如果考察各项差额的累计额在国际收支总差额中的比例,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2、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卢锋通过经常项目平衡和进出口贸易平衡相关系数及两者长期趋势的比较,认为货物贸易平衡变动对我国经常项目具有最大的影响。事实上,从1990年到2007年的18年间,货物贸易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的比重只有3年在80%以下。而计算这18年的累计货物贸易差额与累计经常项目差额之比,则发现,比例高达98%。
而且,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顺差的来源,还可以得出:第一,从贸易形式来看,加工贸易是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从1978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累计顺差6660亿美元,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3100亿美元;第二,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是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据海关统计,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额为2021.9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顺差额为1525.7亿美元,而整个货物贸易顺差额仅为2622.0亿美元;第三,从出口企业性质来看,民营和外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外资企业顺差额为912.1亿美元,民营企业顺差额为1190.3亿美元,而国有企业为逆差,逆差额为339亿美元。
3、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为在我国的国际收支表中,外商投资是直接投资顺差的主要来源项,而直接投资又在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具体从数据来看,自1999到2006年18年间,除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小于当年直接投资顺差,在其余年份,外商直接投资均是直接投资一项的唯一正贡献子项目。而考察这18年直接投资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比值,可以发现,有10年在100%以上。若考察这18年的累计数据,同样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4、外汇储备中包含了国际热钱
自2004年起,中国外汇储备每年以2000亿美元以上的数额增加,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额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4619亿美元。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处于特殊经济发展时期。近年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美元一再降息,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正处于阴影之中,因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增长经济体对外资显示出无可匹敌的吸引力。由于中国监管方面体制不够完善,外资得以通过种种渠道变相进入中国,投机获利。
(二)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1、从货物贸易顺差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1)加工贸易处在价值链的低端,顺差来源于低廉的工资率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方面,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我国企业从中只能获得很少的加工费,有的企业为了抢业务,纷纷降低加工费标准,更是降低了利润水平。就贸易顺差重要来源——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而言,典型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大型纺织企业里,生产一件衬衫要经过70多道工序,平均成本为7.5美元,每件衬衫的平均出口离岸价为8美元。这些物美价廉、款式多样的衬衫在离开中国后,价格一路飙升。当它们在美国各地的零售网点与消费者见面时,身价已经涨至30美元到40美元一件,数倍于美国进口商从中国的采购价。而且,为满足出口需要,中国纺织品企业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棉花、面料和先进的纺织设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赵玉敏说,在整个利益链中,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加工贸易的顺差来自数千万就业者的辛勤劳动。几年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个调查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从业人员约为2000万~3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员是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入制造业的。另一个较新的估计是,中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6000万人。
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企业,但是中国的劳动保护事业一直没有将它们纳入管辖范畴,从事加工贸易的数千万人长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工作环境之下。即使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继出台之后的今日,控诉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工作条件恶劣的报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些年的工作环境更是可想而知。实际上,根据国务院课题组的调研,加工贸易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强,90%以上的企业存在员工流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工贸易企业的工作待遇并不理想。结合中国加工贸易从业人员数量,可以从就业角度推出,加工贸易的顺差是通过数千万就职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员工在并不佳的工作待遇中辛勤工作而获得的。
加工贸易的顺差来自数千万就业者的廉价劳动力,甚至还承受了众多因外贸摩擦而带来的国际压力。因而,即使由此而来的顺差再多,用这样来之不易的顺差作为资金来源来发展出境旅游——仅仅是获得景观享受——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2)加工贸易顺差的增长付出了税收
减收的代价
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在我国外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而我国为了鼓励加工贸易发展,对加工贸易的原材料进口免税,使加工贸易进口额远低于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所以加工贸易大量顺差的迅猛增长是以我国税收的相应减收为代价的。在看到顺差增加的同时,需要看到中国政府税收减少的一面。
(3)外资企业的顺差不能简单地看做我国的贸易顺差
我国的贸易顺差总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企业的顺差。从最终收入角度讲,外企顺差中的成本以及部分利润是中方的收入。但作为外汇,它们是为外企所有,并且剩余利润全部为其所有。用这样的具有不稳定性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根本不是我国的顺差作为资金来发展出境旅游也是不合理的。
2、从外商投资顺差构成和性质看大力发展出境旅游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国千方百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是为了发展中国经济、学习先进技术,而一旦采取出境旅游方式花去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产生的顺差则明显和初衷相违背,因而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