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一)

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谈关于隶八分的一些问题(一)

详细内容

一、引言

隶变是今古文字的分水岭,也是书法笔法衍进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捩点。隶、八分名实关系、体用关系一直是书法理论和文字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历代的书法家、金石家和文字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唐代张怀瓘的《书断》,宋代洪适的《隶释》、《隶续》,元代吾邱衍的《学古篇》、明代陶宗仪的《书史会要》、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清代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刘熙载的《艺概》等著作中都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清代顾南原的《隶、八分考》和方辅的《隶、八分辩》更是关于这一问题的专门之作,但隶、八分的名实、体用关系仍没有得到解决。近现代学者钱玄同、魏建功、启功、裘锡圭、金开诚、丛文俊、华人德等先生都作过专深研究,尤以启功先生《古代字体论稿》和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在学术界影响广泛。两位先生均结合新出土材料对古代字体进行全面的疏理,新见解、新观点精彩纷呈,如裘先生认为“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解散篆体、改曲为直”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途径等。但两位先生对八分的认识不无商榷之处,如启功先生认为:“‘八分’为隶书的诨号”,“既有新隶字(按:指真书的雏形)于是旧隶字必须异名或升格,才能有所区别,所以称之为八分。八分者,即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也可以说‘准古体’或‘准雅体’”。[1] 裘先生认为“也许我们可以把武帝中晚期看作隶书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前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早期的隶书,也可以称为古隶。后一阶段的隶书既可以称为成熟的隶书,也可称为八分”;“在宣帝时代的简上,出现了相当标准的八分书,如居延的本始二年(前72)水门燧长尹野简和敦煌五凤元年(前57)简等”。[2] 上述两位先生对八分的观点基本相同,即均认为八分就是汉隶。然居延二年简、五凤元年简和东汉晚期的华山碑、熹平石经及三国魏时的受禅表、上尊号奏等标准的八分书在形态上差别还较大,因而此二简上的字体应该还不能称之为八分书。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一书中刊布了十方名谒木牍(图一——图十),[3] 木牍上规整的八分书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尹湾名谒木牍上的字体显然有别于五凤元年简上的字体,这两种书体应是隶书的两种形态,尹湾名谒木牍的出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隶、八分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二、尹湾名谒木牍字体的特点

1993年,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的尹湾汉墓被村民取土时发现。随后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六号墓中出土了十方名谒木牍(编号十四——二三),第一方为东海太守级遣功曹史请墓主办事的名谒;其次七方是沛郡太守等官吏遣吏向已任东海太守功曹史的墓主请谒或问起居、问疾时所使用的名谒;后两方则为墓主人或遣吏请谒别人时所使用的名谒,除第二十二号木牍仅在反面书写外,其余均正、反面书写。木牍上的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横平竖直,强化横画的汉隶(仅出现于第十八号木牍反面),这类字体风格上与五凤元年简、《鲜于璜碑》、《张迁碑》接近;另一类为突出挑捺、提按分明、左右对称若八字分布的八分书体。六号墓葬年代上限,专家推定为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4]名谒木牍八分书体应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最具楷式意义的八分书,因而尹湾名谒木牍的出土对研究八分书的名称、起源及其形态就显得格外地有价值。

三、尹湾名谒木牍的宏观考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考察字体的形成时也必须联系其前后发展的环境,才能得出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察尹湾名谒木牍八分书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宏观上,我们将尹湾名谒木牍重置于战国晚期、秦汉的隶书生成语境中去考察;微观上,我们将选取尹湾木牍上典型的八分字体,将其与相关时间段的其他出土材料的隶书字形作比较,来考察八分书的生成过程;最后笔者将在字形考察的基础上,对纷繁复杂的八分名称、起源及八分的含义等作一疏理,以期揭示出“八分”书的本来面目。

二十世纪以前研究隶书的学者,只能看到石刻隶书拓片。传世的西汉刻石只有《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鲁孝王刻石》等五、六种,因而他们得出偏颇的结论在所难免,如康有为认为西汉时代“绝无后汉之隶”、“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5] 生逢当代的学者是幸运的.随着二十世纪大批秦汉简帛的出土,我们对秦汉六百年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隶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就使得我们可能有比前人更接近真理的认识。为了便于对尹湾木牍的探讨,我们根据简牍帛书的考古年代及其自身的纪年,选择有代表性的简牍将秦汉隶书的出土资料作一编年。这样我们的讨论就有据可凭,不会轻易被历史传说和后人的伪托之作所蒙蔽。考虑到东汉时期有大量碑刻拓片可寻,本编年资料重点放在秦至西汉这个时间段上。


秦国(代)出土简牍编年

序号

名称

年代

资料来源

秦1

青川木牍

公元前309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85页图七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

秦2

云梦秦简《日书》甲种、《日书》乙种、《效律》、《秦律杂抄》

公元前278年以后

《睡虎地秦墓竹简》89页、121页、35页、4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秦3

天水秦简《日书》甲本

公元前239以前

《文物》1989年2期

秦4

云梦秦简《语书》

公元前227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1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秦5

云梦秦简《编年记》

公元前244前——前217年

《睡虎地秦简》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秦6

云梦龙岗秦简

公元前217年以后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图版拾贰,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

秦7

周家台秦简《日书》、《病方及其它》

公元前213——前209年

《关沮秦汉墓简牍》35页、51页,中华书局,2001年8月

汉代出土简椟帛书编年

序号

名称

年代

资料来源

汉1

马王堆《老子》甲本

公元前206-前195年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艺术》彩页5,上海书店,1996年12月

汉2

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

公元前 195年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艺术》彩页7,上海书店,1996年12月

汉3

马王堆《刑德》

公元前196年以后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艺术》彩页10,上海书店,1996年12月

汉4

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历谱》、《盖庐》、《奏谳书》、《脉书》、《二年律令》、《引书》

公元前202-前186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95页、4页、104页、67页、75页、7页、11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汉5

马王堆《老子》

乙本、《五星占》

公元前179-前167年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艺术》彩页6,上海书店,1996年12月

汉6

凤皇山简牍

公元前167年

《文物》1975年9期

汉7

阜阳汉简

公元前165年

《文物》1984年8期

汉8

银雀山汉简

公元前134-前118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26页,图一一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

汉9

敦煌玉门都尉简

公元前111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08页图九三,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0

居延太初三年简

公元前102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08页图九四,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1

敦煌天汉三年简

公元前98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09页图九五,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2

敦煌太始三年简

公元前94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0页图九六,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3

居延征和食薄残简

公元前90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图51A,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汉14

居延始元食薄残简

公元前82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图51B,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汉15

居延始元七年出入符

公元前80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图51C,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汉16

居延本始二年水门燧长尹野简

公元前72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图51D,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汉17

敦煌本始六年简

公元前68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0页图九七,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8

居延地节四年简

公元前66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1页图九八,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19

居延元康二年简

公元前64年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49页图2——2.4,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汉20

居延元康四年六月简、居延元康四年十二月简

公元前62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2页图九九,113页图一OO,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

汉21

敦煌神爵四年简

公元前58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4页图一O二,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2

敦煌五凤元年简

公元前57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5页图一O三,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3

定县竹简

公元前55年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50页图2——2.5,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汉24

丞相御史律令册

公元前52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汉25

居延初元四年简

公元前45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5页图一O四,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6

居延初元五年简

公元前44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6页图一O五,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7

居延建始元年简

公元前32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7页图一O七,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8

居延阳朔元年牍

公元前24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18页图一O八,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29

居延鸿嘉年简

公元前20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20页图一一O,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30

尹湾汉墓名谒木椟

公元前10年以后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25-34页,中华书局,1997年9月

汉31

武威《仪礼》简

公元前32——前7年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54页图2-2、8,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汉32

敦煌始建国元年简

公元14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22页图一一三,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33

敦煌始建国地皇元年简

公元20年

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一)121页图一一二,上海人民美术社,1991年7月

汉34

居延《侯粟君所责寇恩事》册

公元27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编年资料的年代基本上是能衔接的,时间跨度的选择应该说还是较科学的。然而想要反映丰富多姿的秦汉隶书,仅凭41批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但通过这批资料,秦汉隶书发展的大致梗概还是能勾画出来的。

通览编年资料,首先,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将秦汉隶书划分为古隶、汉隶和八分三种形态:

①古隶

就上面排列资料来看,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实际上,古隶的存在时间很长,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册(汉24)还是古隶体。古隶包括十七批资料,即秦1-7,汉1-9,汉24。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

②汉隶

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汉简(汉23)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从编年资料来看,汉隶包括21批资料,即汉10——23,汉25——27、汉29、汉31、汉33——34。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

③八分

在编年资料中,尹湾名谒木牍是有别于古隶和汉隶的一种新出现的形态。与其形态相近的还有居延阳朔元年牍(汉28)和敦煌始建国天凤元年牍(汉32)。有意思的是这三批资料均书写在木牍之上,这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尹湾名谒木牍从形态上看应为八分书无疑(除第十八号木牍反面为汉隶体外),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所总结的斜画紧结类。

其次,通过上述41批资料的排比,我们还可以发现:

①汉武帝时期是隶书发展的转折时期,此时隶书由古隶阶段向汉隶阶段过渡。至汉宣帝时期,汉隶完全成熟,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竹简(汉23)是其典型形态。

②大约于汉成帝阳朔年间,隶书又产生一种新体——八分。西汉末年的尹湾名谒木牍中,八分已相当成熟,但在我们的编年资料中,八分还少量地在较宽的木牍中出现。我们认为八分在西汉末年形成,但不是隶书的主流形态。其后八分书在东汉广泛流行。

③ 汉隶和八分是隶书的两种形态(也可以代表两个阶段)。这两种形态从西汉末年八分形成至汉末一直长期共存。在东汉,汉隶还广泛使用,并不因八分的流行而完全取代汉隶,最明显的例证是书于公元186年的《张迁碑》和书于公元185年的《曹全碑》。前者为汉隶,后者为八分。汉隶和八分虽为两种笔法系统,但两系长期共存,笔者认为汉隶是平画宽结结构类型的源头,八分为斜画紧结结构类型的源头。(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