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

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

详细内容

  中、高职教育教学相衔接的基本问题是课程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通过中、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使之适应中、高职教学衔接的客观需要,将有力推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的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衔接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IT产业从技术到应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计算机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走中、高职衔接之路是学校教学适应计算机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职在加强计算机职业训练,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升学、继续深造问题,中职的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同高职的衔接;同样,通过“对口招生”,高职的生源越来越多地来自中职,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围绕高职专业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衔接,也是高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的课题.近几年来“3+3”及“3+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的开展,中职和高职教育间新出现了“贯通制”教育形式,是促使加强中、高职“衔接”研究的又一原因.
我们统计了河北省各市、县十五所职专(含职高、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课程体系为“2+X”,所谓2指两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其一是“微机原理与应用”,另一门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平均课时为60+20;“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均课时为180+100.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如DOS、汉字录入、BASIC语言和FoxPro应用等.“2+X”中的“X”通常为1~3门,统计中80%的中职选择了“计算机网络”课,其平均课时为50+20.
对上述15所职专的毕业生共30人(现在均在我院计算机系就读)的调查问卷显示,对原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满意程度,认为比较满意的占70%;但在问到所学“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技能有何帮助时,60%的同学选“帮助不大”.值得注意的是8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不了解,绝大多数学生惟一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打字”.
对包括我院在内的10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查,“专业基础课”开课平均在5门以上,其中所有院校均开设“微机原理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课,课时数平均为50+20和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