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详细内容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经历了20余年起步、发展、发展中改革和改革中前进的过程,在新世纪和新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正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1]。它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北大学成为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笔者有幸参与了教改试点教学。下面将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从而建构起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模式主要由两个模块构成教学模块与学习模块。语言学家Willis[2]把让学生“做事情”叫做“任务型” 教学。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在一定激励机制下,学习者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合作互助。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任务教学与协作学习理论依据分别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即指 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而非涉及事实 (知识)积累式的学习。人本主义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重视培养全方位的人格。它强调当学习符合学习者的自身目的才有意义;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发学习才会最持久、最深刻;同伴教学和小组学习均可促进学习[3]。协作学习的模式,无论是在传统的授课学习环境下还是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下都可以实施。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如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
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等因素进行划分,各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2~6人为宜。协作组成员间的协作模式有7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构建个人意义的过程,它需要认知主题的积极参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主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认知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的学习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