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正确引导的有益尝试
详细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走入千家万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操守、法律意识、操作规程的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应用计算机的价值优化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对学生正确引导,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学生正确引导职教与成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转型,以多媒体与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的普及即提升人类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质量,但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不少学生沉迷网吧而影响学习与身心健康,如:电脑游戏使一些学生产生“暴力”倾向,学生“黑客”攻击网站令人吃惊,制造“病毒”并蓄意传播病毒受到了法律制裁等。因此,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的定位定向定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中就有少部分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破坏者、罪犯或者是受害者。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正确引导应从三方面进行:1、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规范操作程序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不仅应该是知识传播的智者,而且应该是品行修养的榜样。计算机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老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任何事情任何技术都有规有章,注重职业操守,严格遵纪守法是前提条件。教师就应该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职业规范。如果教师不注意个人言行,学生就会效仿跟进。比如,要求学生上机时正确规范操作过程,教师就在教学中要首先做到。在指法练习中,要让学生明确键盘的分布及功能,正确的指法应该是如何操作的,智能ABC汉字输入法如何开启及使用等。计算机掌握是有科学性、程序性、规范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就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乐于完成学习目标,善于规范操作程序,勇于探索未知知识,敢于创新提高能力。2、因材施教,联系实际,形成运用计算机的法律意识框架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正确引导,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贯穿于知识的讲授和上机训练之中。让学生自然顺畅地接受思想教育。教师要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引导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法律常识,有的放矢,防微杜渐。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运用过程中要强调法制观念,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上网冲浪、网聊、浏览、收发邮件、网购等。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蠕虫王病毒、CIH病毒、新欢乐时光病毒……)使得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
它会破坏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计算机作为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每位使用者都要遵守法律规范,不能随心所欲,盲目猎奇,要学会理性对待,成熟面对。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教书育人就是应该从点滴抓起,从环节抓起。3、协作交流,结合专业促成应用计算机的价值优化体系计算机的使用过程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快捷高效,它加快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公众参与的层次,拓展了各类信息的知晓率,显示出信息技术的魅力。中等卫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利用价值,为今后工作实践提供不可缺少的技能。任何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一项工作或工程单靠个人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与他人或团队协调合作,交流沟通,共同完成。在专业领域内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提高数据的准确率是必要的,检验专业学生在学习“关系数据库”时,就可根据检测项目,分类把标准数据值与检测数据值用字符型数据、数字型数据、逻辑型数据进行比对,各种常规检查是否正常就十分明确。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格式化图表”时,就可根据病区,病床的顺序,对病人各种指标数据用图表形式加以说明、增添、删除。以便及时准确反映病人的实时病情。让学生能意识到掌握计算机技能是服务专业,强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信息共享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总之,正确引导学生的计算机使用已成为我们计算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教学环节。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的全过程去导位导向,学会对网络信息识别、选择、吸收和运用的技能,学会善于思考、理性判断的学习方式。在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重要的知识源泉及处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