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发展”涵义的演进(一)

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发展”涵义的演进(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戈德史密斯(1969)和爱德华·肖(1973)分别对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落后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其金融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结论,由此提出了金融深化的观点,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在金融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许多落后国家纷纷改革其金融体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以促进其金融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反思。金融发展理论的再度兴起,使金融发展的涵义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金融发展涵义从结构观、制度观向功能观和环境观逐步演进。
  [关键词]金融发展;结构观;制度观;功能观;环境观
   
  金融发展的涵义是逐步演进,逐步丰富的。戈德史密斯(1969)首先对金融发展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对金融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他所研究的金融结构仅仅是从数量或者规模的变化的角度展开的,而当时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是受政府严格管制的,数量或者规模的变化受到严格限制;而后麦金农和肖(1973)从制度层面拓展了金融发展的含义,指出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放松管制、金融深化的过程,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反思,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再次兴起,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以及“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哪个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争论的焦点,出现了金融的“功能观”(博迪和莫顿,1995),即把研究视角定位在金融功能上,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增强;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围绕着与完善、拓展金融功能密切相连的金融发展环境因素展开了研究,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观”(周小川,2004),即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因此,金融发展的涵义从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深化向金融功能的提升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逐步演进,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一、金融发展的“结构观”
  
  戈德史密斯(1969)是在金融发展初期最早提出金融发展这一概念的,他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而后麦金农和肖(1973)认为金融发展主要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规模的膨胀。
  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发展就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他还指出是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和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金融机构的特征。
  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他所说的“金融上层结构”与其“经济基础”(即国民财富)的关系,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的概念,用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以说明金融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金融本身的结构问题。
  第二个层次就是金融工具结构,戈德史密斯将金融工具划分为两大类型:债权类和股权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国内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外国居民三种类型。这一层次主要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在其总额中的相对比重,及其在各种产业中的分布。
  第三个层次就是金融中介结构,首先是金融部门的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即中介率,用以说明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达程度;其次是不同类型中介机构的金融资产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比重,用以反映不同类型中介的市场份额。
  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1973)和爱德华·肖(1973)各自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两部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角度研究了金融结构,对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类融资方式进行了分析。麦金农认为内源融资是指“某一特定企业(或经济单位)的投资,是由该企业内部积累的储蓄提供资金的”。与此相对应,外源融资是指企业(或经济单位)通过外部获得投资的资金来源。此后,麦金农又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两次出版了《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对金融结构的变化顺序进行了论述,指出实现资本项目的外汇可兑换性应该是经济自由化最佳次序中的最后一步,这为研究一国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的结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戈德史密斯关于金融结构的论述,对于了解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活动的特征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麦金农和肖都是在戈德史密斯关于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的,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金融结构,这有助于我们形象地描述金融发展的程度,更为直观地理解金融发展。但金融结构研究的仅是金融发展表层的东西,并没有涉及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根本性问题,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且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言,金融结构的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当时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是受政府严格管制的,数量或者规模的变化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二、金融发展的“制度观”
  
  如前所述,金融发展受到制度的严格约束,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采取以压制实际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遭遇了失败,这也显示了传统的货币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失效。于是麦金农和肖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从制度层面拓展了金融发展的涵义,即金融发展就是金融深化的过程。
  爱德华·S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指出,活跃的经济会刺激金融业发展,发展中国家要纠正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压制、经济发展受阻、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的不利状况,摆脱“金融抑制”,就要采取“金融深化”措施,政府取消对金融的干预,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使利率和汇率能真实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爱德华·S肖提出了“债务媒介论”,认为货币是金融体系的一种债务,而不是真实的社会财富,货币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媒介作用,它通过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从而促进储蓄和投资。
 而在这个问题上,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的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1973)则认为一方面金融系统可以发挥导管作用,将分割经济连接起来,取消金融压抑,使国内储蓄积累,选择投资项目,而不必主要依靠收取铸币税、通货膨胀税 等财政手段和依靠外部融资手段;另一方面内部融资资本的形成机会的扩大使生产者所持有的实质现金余额增大,这提高了投资者的信誉,投资者获得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渠道效应提高了储蓄水平,促进了资本形成,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们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指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们的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很多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之后都爆发了金融危机。另外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也存在严重的缺陷: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集聚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而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等其他功能,所以,在此之后西方理论界就解释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问题,出现了金融功能观,把研究的视角定位在金融基本功能之上。
  
  三、金融发展的“功能观”
  
  金融功能观为我们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超越纷繁复杂的现代金融景象,顺着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把握金融体系的演变。金融的基本功能以及“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功能的比较揭示了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差异,从金融功能的层面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金融发展”的内涵。
  
  (一)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格利和肖(1960)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提出金融中介最基本的功能即支付清算功能;而后托宾(20世纪60年代)进一步指出金融还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勒兰德与帕勒(1977)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功能,提出了金融的信息提供功能;到20世纪80年代,金融中介有了迅速的发展,随之也带来了金融风险问题,于是戴蒙得(D.Diamond,1984)等提出了监督及风险管理职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迪和莫顿(1995)探讨了金融作用于经济的具体机制,并完整系统地提出了金融功能理论,将金融基本功能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