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金融研究论文>论电力供求关系突变中的金融策略(一)

论电力供求关系突变中的金融策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电力;供求;金融
  论文摘要:电力行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点行业,也是银行信贷较为集中的行业。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两次供求突变,而山东在这两次突变中的表现迥异。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支持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电力行业作为重点行业和先行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电力行业也一直是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重点,电力行业目前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已占有相当的比重。总体来看,电力行业在现阶段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仍属于中低信贷风险行业;但从长远来看,目前电力行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势必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未来银行信贷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必须对电力行业业已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信贷风险引起足够的关注,并针对其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向,确定切实可行的行业信贷政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供求矛盾也一度凸显,特别是在2004年、2008年,曾发生过两次大面积的电力供求关系突变,即人们所称的“电荒”。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在这两次电力供求关系突变中的表现迥异:2004年,全国有26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这一年全国用电户平均拉闸限电9小时25分钟,而当时山东电力供应却相对充足,保障了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用电需求,每天还有20万千瓦的节余;2008年夏季,山东电力供应却同全国一样,出现了严重的紧张形势,5月份发电量明显下降,山东电网被迫采取移峰限电措施,进入7月份用电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7月29日最大限电负荷达到1022万千瓦,接近统调用电需求的三分之一,当日用电负荷率高达97.1%,电网已经没有错峰移峰空间,电力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现象。尽管自2008年9月份以后,国内电力需求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预计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到年底会跌破电力供求平衡点5000小时),山东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也得到了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导致电力供求失衡的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山东省在这两次电力供求关系突变中表现迥异的原因,进而探索金融支持电力行业发展的路径。
  
  二、两次电力供求关系突变中山东省表现迥异的原因分析
  (一)2004年全国电荒中山东省平安度过的主要原因:企业自备电厂和地调公用电厂快速发展,全省发电机组设备利用率提高,山东电网对辖内电量的有力、灵活调度等,保障了全省的电力供给平衡
  2004年山东省实现全省生产总值(GDP)15490.7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5.3%,为199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年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个百分点。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全省用电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639.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5%,创1978年以来用电量增速之最。
  1.企业自备电厂的迅猛发展和地调公用电厂的快速发展,保证了2004年山东省电力的有效供给,是当年山东省平安度过电荒的基础。2004年末,全省装机总容量达到3292万千瓦,比年初增加238万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统调公用电厂32个,新增装机61.2万千瓦,同比增长2.7%;地调公用电厂139个,新增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同比增长16.3%;企业自备电厂189个,新增装机容量129.1万千瓦,同比增长29.3%。企业自备电厂和地调公用电厂装机容量的增长基本满足了当时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2.全省发电机组设备利用率的提高,进一步增加了电力供应,有效克服了电力供应不足。2004全省发电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为5186小时,同比增加54小时,全省发电机组设备利用小时数出现上升趋势,全年全省机组年均利用小时数也位于安全经济的合理区间。
  3.山东电网对辖内电量的有力、灵活调度,对保障全省的电力供给平衡起到积极作用。2004年,电网统调最高负荷1992.5万千瓦,较上年增加232.4万千瓦,同比增长13.2%,增幅较上年增加约4.7个百分点;电网最大峰谷差为741.3万千瓦,较上年增加58.7万千瓦,同比增长8.6%,增幅较上年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二)2008年山东电力供给紧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电煤紧缺、电煤质量下降造成发电机组临故修增多、电网结构建设不完善等是造成电荒的表面原因,非市场化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是造成本次电荒的深层次原因
  1.电煤供应严重不足是造成山东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2008年,山东省内煤炭需求约2.4亿吨,而省内煤产量仅为1.4亿吨,缺口超过1亿吨,其中多数为电煤需求。2008年引发山东电力短缺的直接因素是电煤紧张,造成缺煤停机。仅以7月28日为例,青岛电厂、潍坊电厂就因缺煤报停5台机组,共176万多千瓦。
  2.山东电网接受外电能力弱,关键时刻难以从其他地区电网取得电力补给。山东电网接受外电能力弱,直到2005年,山东电网才通过500千伏辛聊线与华北电网互联,输送能力仅有百万千瓦级。2008年夏季缺电期间,华北电网通过辛聊线路仅向山东支援75万千瓦电力,尚不足缺口的十分之一。
  3.电煤质量下降造成发电机组临故检修增多,进一步降低了电力供应。高煤价刺激了部分煤矿企业掺杂使假。由于电场所购煤炭灰粉含量过高,对锅炉、水冷壁磨损严重,使发电机组非正常停运次数增加。发电机组接连停产检修,将电网企业逼到了无电可调的地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正常年份全省机组临故修只有100万千瓦左右,而2008年因发电机组临故修,降出力容量增多,已经让电网企业没有错峰移峰的空间。据统计,2008年1至6月,统调发电机组临故修率高达7.6%,日均临故修容量340万千瓦,是去年同期的3.3倍。进入7月份后,统调机组因临故修和降出力等因素,造成的日均不可用容量达到1257万千瓦,机组平均可用率仅为71.1%。
  4.非市场化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是深层次原因。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煤炭价格已经走向市场,由供需双方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价格。但是,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电力价格依然由政府控制。“市场煤、计划电”的格局,使得成本压力和价格矛盾都积压在电厂环节。2003年以来业绩一直良好的电力企业,在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环境下,其盈利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明显下滑,绝大多数发电厂和输变电企业已无利润可言。尽管发改委在7月1日、8月20日两次分别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分钱,但这一幅度的调价对火电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一是煤电价格“倒挂”的矛盾挫伤了电厂发电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发电企业停机歇业,影响了全省的电力供应。电煤价格一路攀升,对发电企业来说,发电越多就意味着亏损越多。部分电力企业宁可停业,也不愿再购买昂贵的煤炭而在亏损状态下经营。
  二是部分电厂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电力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全省重点调度的31家统调公用发电企业中,除了邹县电厂、德州电厂和十里泉电厂外,其余28家电厂全部亏损。同时,由于电煤供不应求,煤炭企业不仅要求电厂预付全部货款,甚至还要求多打资金,发电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个别电厂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出现了不能及时支付煤款的情况,影响了电煤的库存,进而影响电力供应。
  三是对电煤价格的行政限制没能缓解电煤供应紧张的矛盾。受制于通胀的高水平,又要保证电力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发电,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6月19日、7月24日两次限制电煤价格。此举虽然缓解了CPI的压力,但也使得电与煤的定价机制更加扭曲,影响煤炭企业对于电煤的供应,出现了电煤合同实际兑现率下降、煤质下降的双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