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国的金融生态存在着生态链短粗化、金融生态主体缺位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影响着金融支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国的金融生态建设应从金融生态链、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几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金融生态链;金融生态环境;健康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部门出现资金的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则出现资金的短缺。金融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出现的,调节社会中资金的余缺,实现资金在部门间的融通,完成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使社会中闲置的金融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实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目标。
然而,金融业要切实担当起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良好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如果金融生态失衡,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
生态,又称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生长的规律与状态,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发挥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作为仿生概念,金融生态则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
金融生态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杨子强,2005)。金融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金融生态链。在金融生态链上,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生态的主体,而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和各种中介机构则是金融生态链上不可缺少的生态物种。
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1.演进性。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到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理财信托等并存的现代金融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竞争性。由于金融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的社会资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系统。
3.制度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人文生态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法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这也是金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
4.有限自我调节性。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外力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破坏金融生态的平衡。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人为地限制某种金融生态物种发展会影响到金融生态链的形成,如限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严重恶化正规金融的生存,对利率的管制会恶化资金的优化配置等。
二、金融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承担着媒介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融通的作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评价一个金融生态是否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看该金融生态在媒介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效率,即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而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直接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率,因而,也是评价一个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
(一)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主要指金融生态系统能顺利实现资金融通,完成由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上。经济决定金融,经济总量为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为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经济的发展又会对金融提出多样化的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金融机构效益不断改善是金融生态效率的宏观表现。微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完备、资金融通顺利。居民投资渠道顺畅,企业融资手段较多,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繁荣等都是有效率的体现。
(二)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能有效应对系统内外因素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因此,金融生态系统对内外部因素变化的适应程度也是评价金融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能够具有防范和应对内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以使金融生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基本功能,并能够应对系统外因素的挑战,具有自我保护和系统恢复能力,并能有效把握系统外因素所提供的机遇,实现金融生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金融生态链的健全性。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生态链的组成成分愈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愈复杂,其自动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就愈强;反之,调节能力就愈弱。因此,金融生态链的健全程度也必然影响到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影响到金融生态的健康与否。总体上来说,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由四条生态链构成:一是企业、居民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存款、贷款和利息费用等价值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二是政府、企业、居民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资本金流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产权制度及合格股东群体的多少;三是企业、居民、中介机构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以信贷中介服务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法律制度、中介机构实力及其执业公正程度;四是行政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管理政策和各种税费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生态链,其健全程度取决于政策规定及各种税费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我国金融生态的健康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证券市场从无到有,银行业从国有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十几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180多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完整银行体系,保险业、基金业和理财信托业等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完整的金融生态链正在逐步形成。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金融生态主体的地位也逐步确立。但目前我国的金融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金融业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