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详细内容
从这个视角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与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生态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可持续发展概念嵌入各学科发展的内核,思想政治教育也日渐衍生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崭新学科。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u2]而产生,并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逻辑的产物。在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中,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危机。同时,每种基本关系又分别存在着协调与紊乱、整体效应与局部功能显现、互补效应与对冲现象等不同状态。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生态因素,按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规避影响教育生态发展的不良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内涵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主要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周边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生态系统中所有事物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论。而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则是由美国教育家阿什比于1966年提出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而教育生态从本体上看,是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所谓教育生态平衡主要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社会环境的良好协同。在我国学术界,最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概念的人是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他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总和”。
他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做了类型划分,提出依据社会活动形态来分,可分为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心理生态环境;依据政治文化的结构来分,可分为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和亚文化生态环境;依据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可分为导向生态环境和取向生态环境;依据教育过程的生态环境来分,又可分为社会方面的的生态环境、心理方面的生态环境和控制方面的生态环境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主要是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因素、环境、系统的总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社会生态的角度看,它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对大学生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它是高等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理念、改革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本身角度看,它自成一个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几个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