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张消费(一)
详细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具体提出了要“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一新的决策,是针对以往消费比重低所做出的重大调整。扩张消费,把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需求领域,是以后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过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扩张消费的依据
1、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的任务非常明确,增加供给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较高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供给的扩大可以非常迅速,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有时可以变得很严重,扩大需求就转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人们不得不注意起需求来。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在生产领域,因而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结果是供给与需求脱节,生活消费品短缺,人们生活得不到提高,抑制有效需求难以形成对生产的刺激。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在生产领域中已经基本排除,而转移到了消费需求领域,消费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换言之,供给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居民的消费选择性也越来越强。消费不足,因而产生了通货紧缩趋势,产生了普通性供大于求,产生了物价连续走低、消费不充分。因而扩张消费就成了经济提速发展的首先措施。
2、消费者主权原则。消费者主权原则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当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发生矛盾时,生产者应服从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主权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不同的消费结构和群体尽可能好地提供消费品,以满足不同群体扩张消费的需求。因为企业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该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需求引发的。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企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消费品不满意,就意味着该企业生命的完结。要求政府把消费者主权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消费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以利于扩张消费。因此,制定消费政策必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不断增加消费者利益,提高消费效益为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原来的消费政策多数是站在政府和企业的立场上,如传统体制下的低工资政策;近几年实施的“自律价”、“停产保价”等措施,都严重背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制定消费政策若偏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就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预测社会消费变动的趋势,结果是某些消费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扩张消费成为一句空谈。
3、消费率。消费率指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率或比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所占比重,“六五”时期是66.1%,“七五”时期是63.4%,“八五”时期是58.7%,“九五”时期是59.5%,20年期间下降了6.6个百分点。我国的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比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年中,世界平均的最低消费率为78-79%,其中美国1997年为86.6%,英国在80%以上,印度巴西为80%。中国与世界平均数相比,低了近20个百分点。单以居民消费而论,我国的消费率也偏低。1997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47.5%,而同期美国的居民消费率为68%,就连被世界公认的国内消费严重不足的日本,这一数据也达到59.8%。(资料来源:《上海商业》2002年第9期第7页)由此可见,扩张消费,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十分重要。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高低是影响社会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均衡增长的重要指标。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持速走低的。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5.6%。以后开始减缓,20世纪80年代5年中,县以下地区年均增长0.2%。2002年1~10月同比增长8.7%,增幅比2001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是相当低的,从来春节月份都比平常高几个百分点,在最萧条的1999年,春节也是11点几的增长,平均月份是六、七。而今年前两个月平均累计增长是8.5%,按照经验,到三月份、四月份必然会下降到6%。现在看第二个指标就是价格。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1%;农村下降0.4%。商品零售额价格下降13%。工业品出口价格下降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2.3%。固定资产投资上涨为0.2%。居民消费价格中,服务价格上涨1.8%。
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见下表)
今年2月份物价指数增长率是零,不升不降,1月份和2月份累计起来和上年同期比是负0.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02.28.)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同时,物价却始终没有摆脱负增长的阴影,这说明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因此,扩张消费,加快消费体制改革,想方设法把13亿人口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扩张消费的障碍
1、收入分配。消费者总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总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说来,收入分配对整个社会扩张消费的重大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 社会收入均等,整个社会消费者用于消费的支出的总量也就越大。因为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则较高。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高收入群体部分收入向低收入群体转移,会提高整个社会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消费总量。二是社会收入越悬殊,整个社会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就越小。因为富有者消费已具相当水平,消费倾向低,消费支出小;贫困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又不得不压抑消费。我国由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已造成大量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2002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7亿万元,占总人口比重20%的高收入者拥有其中的大部分。另据资料,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我国尚有约5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资源来源:《经济日报》2003年1 月23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我国长期要面对的两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对短期经济运行已形成了明显制约,尤其是对居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支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中国劳动力有7.4亿,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只有4.3亿。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亿。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资料来源: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关注的数据》)而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所能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700-800万左右,这与就业需求相差甚远。加之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兼并破产和重组的力度加大,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减弱;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职工下岗压力继续增大;入世带来农产品进口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对农村就业构成压力。就业增长放慢及就业预期下降,必然影响即期消费需求增长。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改革迟迟不到位,也对扩张消费产生较大的阻力。
3、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预期心理。如物价总水平的运动总是表现为一定发展趋势,或是继续上升,或是继续下降。这种升降会引起消费者心理预期改变。若是一定时期社会物价总水平是不断上升趋势,消费者就会产生价格还要进一步上升的心理预期,从而倾向于扩张消费,增加目前消费支出;若一定时期社会物价总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消费者就会产生价格还要进一步下降的心理预期,从而倾向于紧缩消费,减少目前消费支出。目前我国社会物价总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消费仍然低迷。二是消费安全心理。这表现为消费者的即期消费缩手缩脚,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从1996年起到目前已经8次降息,然而从几年的低利率政策看,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消费量的增长远小于储蓄额的增长。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的过程中,原来由国家全包起来的待遇和福利,相继转变为由居民自己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与费用,这给广大的居民带来了普遍的不安全感。据有关部门对居民储蓄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四项用途共占66.5%,这些因素直接导致购买的巨大分流,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资源来源:《经济日报》2002年1月23日,《五大因素影响今年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收入增加也缺乏信心。因此,为以后安全起见,他们不得不把消费的念头压下去,把钱小心翼翼地存起来,备急需之用,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边际,这就自然地阻碍了消费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