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基础教育论文>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尝试(一)

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尝试(一)

详细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常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
一、提高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能在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各方面达到均衡,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在一年级的合作学习中最多采用四人小组,并选出一位组长,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合作的意识还不够,合作的技能不高,频繁的轮换、过细的分工反而不利于合作学习。
2、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验的新理念,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课堂操作。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工协作合作式和交流帮助式。分工协作式的合作就是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共同达到目标。如语文课中的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再如数学课中的《估一估、量一量》,教师让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量一量对方一步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等。交流帮助式的合作就是让同桌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如数学课中的说算法、语文教学中的“把……说给同桌听”等,让学生先说自己的观点,再听对方的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帮助改正,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获得提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一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要从最简单的句式教起:组内交流时,用“我认为……”的句式;集体交流时,用“我们认为……”的句式;认为其它组意见不完整时,用“我们组补充……”的句式;与其它组意见不同时,用“我们组意见与他们组不同,我们组认为……”的句式。这样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就能逐渐使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