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电站公路石梯坎滑坡稳定分析与治理(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滑坡特征 地质条件 滑坡原因 治理方案 石梯坎滑坡
【论文摘要】依据岩梯坎滑坡的特征和基本地质条件,分析滑坡的原因,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达到了治理滑坡的目的,保证了电站进厂公路的正常运行。
石梯坎滑坡位于某电站进厂公路嘉陵江右岸的乌江谷崩坡积体地带,滑坡纵向长约60m,横向宽约160m,滑体厚度为2. 20m~7. 30m,体积约为1.5万m3~2. 5万m3,属于小型滑坡。为治理该滑坡,通过勘察,分析滑坡原因,提出了治理方案与建议。本文介绍如下。
1 滑坡特征
该滑坡为一覆盖层古滑坡。2003年电站进厂公路从该滑坡体中部通过, 2004年5~6月在连续几场暴雨后,该段公路及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与沉降。
滑坡体略呈圈椅状,滑坡后缘公路内侧的崩坡积体的台地土中,裂缝呈弧形分布,基本贯穿整个后缘,缝宽3・0cm~28・0cm,可见深度0・80m~1・50m。在滑坡体中上部,也可见多条裂缝,延伸长度一般5m~15m,裂缝宽度2・0cm~8・0cm,裂面上无擦痕,属张性裂缝,裂缝表面的土较湿润。滑坡后缘水平位移一般10cm~15cm,垂直位移25cm~30cm,最大垂直位移为60cm。因滑坡水平、垂直位移变形,该段公路沉降50cm~60cm。公路外侧的浆砌条石堡坎向外发生鼓胀变形,边坡明显隆起,位移量达30cm左右,条石全部开裂,缝宽达4・0cm~20・0cm。通过实地量测与公路近于直交的涵洞,发现洞内两侧条石边墙上共发育有4条裂缝,缝宽2・0cm~30・0cm,垂直错位3・0cm~15cm。裂缝从涵洞顶贯穿整个条石边墙,走向顺公路与涵洞轴线近于直交,缝中有地下水渗出。
在滑坡体前缘地带,公路外侧斜坡土体可见细小裂纹,斜坡土体对坎下土体有明显挤压隆起迹象,通过钻孔发现,坎下土体因挤压出现细小裂纹。滑动带在滑体中部(公路堡坎以上)至后缘地带,一般位于土层底部附近,部份位于基岩顶面。滑坡后缘滑动面有0. 8m~1. 5m长呈张开状,以下为闭合状。从公路及以上钻孔取土芯鉴定,滑动带厚度为20cm~50cm,呈很湿―饱水、软塑状,局部为软偏可塑状,可见擦痕但不明显。公路陡坎以下滑动带位于土层中上部,经钻孔土芯鉴定,滑动面土芯含水量明显增大,土体呈很湿―饱水、软偏可塑状,部份可见因挤压所形成的细小裂纹及擦痕,但滑动面及擦痕不很明显,这层土厚度一般30cm~60cm。
2 滑坡基本地质条件
石梯坎滑坡位于嘉陵江右岸坡脚地带,地形呈斜坡台地状,地面高程224m~245m,高差约21m,滑坡后缘最高点高程240・56m。进厂公路宽度约8m~10m,路面高程233・75m~236・47m,公路外侧为坡角30°~50°斜坡,坡高6m~9m。斜坡外侧至嘉陵江边为较宽缓的斜坡台地,宽14m~30m左右。嘉陵江水位为224・00m左右。滑坡体由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col+dlQ4)、人工堆积层(mlQ4)组成。其中,素填土为红褐、棕红色,松散―稍密,湿―很湿,局部饱水,由粘性土、粉土、岩石碎块、屑、砂卵石等组成,孔隙大,局部有架空现象,层厚2・56m~7・30m;粉质粘土夹碎块石为紫红、棕红色,局部偏软或偏硬塑状,在滑动带附近呈软塑状,湿-很湿,局部饱水,夹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碎屑约占10% ~20%,局部见块径1・0m~2・5m孤石,层厚0・60m~9・00m,层顶、底界面高程起伏很大;粉土为灰黄色,松散状饱水,土质较均匀,分布于公路陡坎以下地带,层厚1・00m~2・4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与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岩石强风化厚度2・20m~3・20m。滑坡场地基岩面顺坡向起伏差大,高程214・00m ~240・00m,倾角一般15°~35°。
滑坡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与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赋存于滑体松散土层中,在公路台地及以上部位,土体中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低洼地带排泄,其水量及水位主要受季节影响,雨季水量较丰,其余季节水量少;在公路坎脚以外部位,土体中孔隙潜水接受大气降水、高处地下水及嘉陵江水补给,向嘉陵江排泄,水量丰富,水位主要受嘉陵江水位控制。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滑体裂缝中,分布局限,水量小,向低处排泄。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弱风化岩层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土层地下水补给,水量小,在坡脚以泉或散浸形式排泄。滑坡场地地下水位埋深在1. 20m~6. 05m,其水位随地形位置不同变化很大,从坡上往坡下大致呈一条倾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