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建筑安全论文>浅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一)

浅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介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材料、配合比、拌和、摊铺、碾压和养生等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中的要点。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速公路平整度及行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水泥稳定碎石是一种半刚性基层,具有整体性强、承载力高、刚度大、水稳性好而且较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修建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通过这几年的施工实践,就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等谈一谈个人看法。
  1 原材料控制
  1.1水泥
  水泥作为稳定剂,其质量至关重要,进场过程中每批或者每500T检测一个样品,进行水泥强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安定性和细度指标的检验。
  1.2碎石
  石料最大料径不得超过31.5mm,同时集料压碎值不得大于30%;石料颗粒中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15%,并不得掺有软质的破碎物或其他杂质;石料按粒径可分为小于0~5mm及5~31.5mm两级,工地试验室确定各级石料及砂的掺配比例。
  2 施工前测量
  测量放样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每个摊铺队配制一个测量组,以保证施工放样及时、平面位置及标高随时得到控制。放样时,首先是在已铺筑的底基层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0m设一个桩,曲线段加密至5m一桩,并在两侧边缘外0.3~0.5m设指示桩,然后进行水平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方根据设计标高及试验段确定的松铺厚度设置摊铺机水平传感导线,导线采用直径3mm钢丝,用紧线器强紧,张紧力不小于600N,架设长度不大于200m,并用白灰设置方向导线,应在每次摊铺前和摊铺过程中对导线和指导桩进行复核测量,确保施工的准确定。
  3 配合比设计
  基层配合比抗压强度不小于4Mpa,为控制各结构层的合成配合比,石料采用分级备料,拌合场生产时,可根据工地试验室配置的基层配合比设计情况,大致控制生产数量。
  4 拌和
  采用厂拌法施工,拌合站场地应宽阔,交通便利。碎石分类分仓堆放,并做好标示,在正式生产混合料之前,先调试好所用的设备,使混合料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则重新调试设备,拌和时应做到配料准确,拌和均匀。拌和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约多0.5%~1%,以补偿施工过程中水分蒸发的损失,并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大小、气候及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如早、中、晚不同)以及运输和运距情况及时调整加水量,确保施工时处于最佳含水量。
  实际施工中采用的水泥剂量比现场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并根据拌和混合料水泥剂量的稳定情况,适量增加水泥用量,以保证混合料的质量。
  从拌合机内加水拌和到完成压实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h,严禁超过初凝时间。为了防止装料过程中集料离析现场,采取严格控制堆料高度的措施,一般情况控制4~6m高度以下,并且分层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