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会计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初探(一)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初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论文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为经济体制服务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单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规范财务管理,防范会计违法犯罪,规避经营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按照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基本作用是:①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由此可见,事业单位中严格、规范的会计控制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监督和约束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它是及时制止和发现事业单位经济犯罪和腐败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
  
  1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原则
  
  1.1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来源渠道多,支出频率高、会计业务种类多。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
  1.2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其资金类别和核算业务种类较多,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各负其责、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1.3稽核的原则
  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
  1.4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商议的原则
  重大资金收支事项是指在正常财务收支以外发生的、对全局或今后有重大的一些资金收付事项。这些重大资金收支事项应事先提出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必要时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办理。
  2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知识掌握不多,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等,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即便制订一些制度,也往往抓不住重点或与业务脱离,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上的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2.2内部会计控制与外部环境不匹配
  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而且也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有关。近年来,由于外部约束机制中的人员素质不高,有时也为了单位的经济利益,人为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失控和践踏。
  2.3职权不明,会计内部控制治理无序
  一些事业单位治理比较松弛,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或实行了职务分离而没有相互制约。由于职权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致使职务重叠或者越权行事,权限过于集中,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治理失控。物资的领用、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导致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削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在采购、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回扣等。
  
  3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改善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各单位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