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经济论文>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中日经济合作(一)

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中日经济合作(一)

详细内容

前言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日本经济的十年不景气、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日元对美元汇率的下跌为东亚经济的重振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兴起则使东亚经济的发展前景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东亚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东亚国家的重要课题。
  日本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是亚洲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经济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合作则两利,不合作则两败俱伤。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本文第一节讨论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第二节讨论日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介绍中国政府对建立FTA的态度。第四节讨论东亚金融合作问题。最后是简单结论。
       第一节 东亚经济合作的传统模式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奇迹”除了应归功于东亚各经济体的对内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世界银行,1993)外,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功不可没。这种合作是以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为主要特征的。“雁行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按收入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不同国家按产品的高度化程度,分别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形成高度化不等的产业和出口结构。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是:高收入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密集较高的中间产品而低收入水平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的来料加工或组装和装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比较优势的转移有关国家将相应实现本国产业和出口结构的提升。(1)
  “雁行模式”的维持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包括:
  *对于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所出口的不同产品有足够的需求;
  *后进国家对资本品和技术转让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贸易伙伴之间存在适当且相对稳定的汇率安排;
  *相关各国都能维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关国家之间能够维持国际收支的大体平衡(在短期内是国际收支平衡,在长期内是经常项目的平衡)。
  但是,由于东亚地区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前述条件已经难以维持。
  首先,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至今仍看不出恢复增长的希望。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希望日本能够继续吸纳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产品(如纺织品、成衣等),以及某些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低的产品(如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使东亚其他国家很难实现对日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雁行模式”的队形,日本除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外,还应该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在对东亚其它国家出口的吸收能力明显削弱的同时,日本对东亚其它国家的资本输出也明显减少。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使东亚通过垂直分工,作为一个整体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模式遭到致命打击。“头雁”的停飞使整个雁队形成“失速”落地。
  其次,自1985年PlazaAord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大大推动了日本企业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同时也使实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其他国家在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同时,增加了对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出口。但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先是,由于日本国内发生金融危机,日本银行资金大幅度回流。而后,特别是1998年以后,日元对美元持续贬值(有时是大幅度贬值)。东亚其他国家的出口,特别是对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不利影响。日元的贬值加速了“雁行模式”的解体。日元贬值大大削弱了日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而日元地位削弱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不但严重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再次,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兴起很可能成为使“雁行模式”解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致命一击?或,是“雁行模式”的致命一击,但却是东亚的救命稻草?)。首先,中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是难有其匹的。其次,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甚至可以同世界最发达国家一争高下。再次,由于地域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从沿海到内陆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明显的发展梯度。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其发达程度在许多方面已不让香港特区、台北。而西部内陆地区的落后程度则不让东亚最落后的国家。当东南沿海地区因工资水平上升而丧失生产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后,中、西部地区(或来自这些地区的劳工)将能很快弥补东南沿海地区因产业升级留出的空间。因而,在已经进入某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中国仍将能长时间保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最后,虽然人均收入很低,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广大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巨大的出口潜力和对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引起东亚其他国家的严重忧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面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日元的不断贬值和中国的崛起,传统的“雁行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东亚国家确实需要对东亚地区未来经济合作的道路做出选择。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东亚重新寻找发展和合作道路的种种趋向。中国加入WTO表明,中国支持多边的和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积极参与APEC这一事实表明,中国也支持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但是,作为东亚国家,中国最为重视的是发展同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并最终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支持建立东亚FTA和参与建立东盟10plus中国FTA,表明了中国的这种意愿。中国希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个东亚经济共同体或亚洲经济共同体将能够在世界东方崛起,同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美国(或未来的“美洲经济共同”)一起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第二节 日中两国的经济合作
  在东亚经济合作问题上,日中经济合作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几年中,日本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日中贸易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在过去十年中,这种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1999年,日本在中国的出口份额中由1990年的14.5%上升到20.5%。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在日本的出口份额中也由1990年的2.1%上升到1999年的5.6%。从1990年到1999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增长了33%。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1%上升到1999年的23.3%。中国在日本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5.4%上升到1999年的14.6%。在2000年,日中贸易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表1)。与此同时,日本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在过去10年中,日本对华投资一直名列中国投资来源国的第二位或第三位。
        表1.China’sMajorTradingPartnersin2000($USbil)
      Totaltrade  China’sexports  China’simports
  Total   474.3     249.2       225.1
  Japan   83.2     41.7        41.5
  US    75.5     52.1        22.4
  EU    69.0     38.2        30.9
  HK    54.0     44.5        9.4
 ASEAN   39.5     17.3        22.2
 Korea   34.5     11.3        23.2
 Taiwan   30.5     5.0         25.2
 Australia  8.5      3.4         5.0
 Russia   8.0      2.2         5.8
 Canada  6.9      3.2         3.8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
  同战后初期的日本一样,中国经济的发展方针是在国民收入水平上逐步赶上发达国家。不仅如此,经过50年~100年的努力,中国还要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提高技术装备程度(measuredbycapitalstock/numberofworkers)。而在技术装备程度给定的条件下,中国则必须加快Solow意义上的技术进步速度。为实现这一目标,除通过各种手段直接推动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之外,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来提高生产效率。后来,在继续推行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又大力推行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中国始终把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放在中心地位。在执行开放方针的初期,由外国企业提供订单、原材料和技术的加工贸易对中国创造就业机会、换取外汇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量进口的各种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使中国的传统产业加强了竞争力。而后,从外国引入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政策则有力推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虽然大量生产线的重复引进造成了资源浪费,但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激烈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企业逐渐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在开放的前期,进入中国的外资大部分是香港特区和其他东亚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跨国公司,特别是名列FORTURE五百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希望,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但能带来资本而且能带来最新的技术。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建了研究和开发R&D部门。
  在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初期。中国进口日本的资本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耐用消费品。中国则向日本出口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两国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是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两国之间也不存在什么贸易摩擦。日本作为中国资本品(生产线)的提供国,为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70年代末,中国从日本引进了整套炼钢设备,建立了先进的宝山钢铁公司。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又从日本引进了生产彩电、收录机、洗衣机、空调等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的引入不但使中国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且使中国机电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中间产品或原材料的提供国,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中国缺乏生产高质量服装面料的能力,从日本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服装面料对中国服装出口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日两国的贸易中,日本的商社和中小企业在提供原材料、技术指导和寻找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它们的努力中日两国的贸易是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
  由于中国在提升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方面的努力,中国对日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品的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9年的80%。其中,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出口的比重由1990年0.5%上升到1999年的11%。其他重要制造品如机电产品、交通设备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出口都有了很大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有了明显下降。在2000年中国对日出口中,最重要的商品为成衣(27%)、机械、运输设备(22%)、办公设备和运输设备(5%)、纺织品(4.9%)、化工产品(3.62%)。(注2)
  事实说明,日中两国的贸易联系,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高度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也并非是日中贸易的唯一受益方。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增长很快。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经济要恢复活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我认为,日本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劳动成本过高。而后者的原因又是日本人的生活费用过高(当然,日本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制度也是导致劳动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为降低生活费用,日本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或其他手段,减轻日本民众的各种生活负担。事实上,中国为日本市场提供廉价消费品和中间产品,有助于日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认为从中国的廉价进口加重了日本的通货收缩的看法是荒谬的。
  (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根本不懂资本主义发达的秘诀就是通过进口廉价原材料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来实现资本积累的。这点,日本真不如美国“想得开”。)
  应该说,尽管出现过农产品争端,但日中两国的贸易关系仍然是良好的。中国方面应该体谅日本在进行结构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避免由于对日出口的过度增长而引起贸易摩擦。日本方面则应加速结构调整,而不要大谈“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比日本经济落后30~40年,日中两国经济是高度互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中国对日本经济构成不了什么威胁。真正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的是缺乏进行改革决心的日本人自己和那些曾经并且现在仍在试图“sellJapan”的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香港特区始终是大陆中国的最重要投资来源地。在从1979到2000年的20年时间中,在对中国大陆的累计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中,来自香港特区的投资比重分别为48.50%和48.89%。其他的重要投资来源为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省和新加坡。它们在累计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中的比重分别为:8.96%,5.74%,7.07%,5.23%和8.62%,7.98%,7.51%,4.88%。整个东亚地区对中国大陆的累计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中的比重都超过了65%(注3),日本对中国的FDI在1998年到达高峰(注4),此后逐年下降。在2000年,日本对中国的FDI占中国所吸引FDI总额的8.22%,其比重远远低于香港特区和美国。1998年,美国对中国的FDI就超过了日本,成为香港特区之后的中国的第二大投资来源。根据中国的最新官方报道,在从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中,美国对中国的FDI正在赶超香港特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投资来源。2001年美国对中国的FDI达到了680亿美元(注5)。